第2373章 兩條路(第2/2頁)

僅僅半天時間,沈友向前推進了近百裏,擊潰了所有遇到的鮮卑部落。真正的硬茬沒幾個,就算是硬茬,在甲騎面前也沒什麽還手之力,迅速被碾碎,然後開始潰逃。

樓麓一直跟著沈友,親眼看到吳軍騎士勢不可擋的擊潰一個又一個的對手,興奮和震驚混雜在一起,心情復雜。他讀的書多,對草原上的歷史略知大概,以目前的形勢而論,有生之年,他大概看不到草原上出現冒頓、檀石槐那樣的英雄,就算有,也會被漢人毫不留情的擊殺。

就像蹋頓一樣。

樓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率部狂追鮮卑人。正面作戰,他不如吳騎,這種長距離追擊,他比吳騎有優勢。黑翎衛都是草原上的勇士,熟悉地形,適應草原上的氣候,能忍饑挨餓,可以追得更遠。吳騎雖然裝備優良,準備也很充分,畢竟不如他們更了解這片草原。

出發之前,樓麓派人回白山,給難樓送了一個消息:千萬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盡快向吳王稱臣。

……

正面的戰鬥僅僅持續了大半天,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掩殺、追擊,由公孫度、閻柔等人率部執行,沈友率部返回馬城,靜待捷報。

第二天中午,難樓親自趕到馬城,拜見沈友,獻上提脫的首級和豐厚的禮物。

沈友接見了難樓,但不怎麽熱情,臉上連笑容都沒有,只是靜靜地看著難樓等人。難樓被他看得遍體生寒,不敢輕動。難樓如此,其他人更是膽戰心驚,連大氣都不敢喘。

良久,沈友不緊不慢地問道:“大人貴庚幾何?”

難樓如釋重負,連忙躬身回答。“老朽六十有七。”

沈友“哦”了一聲,點點頭。“不容易。”然後又不說話了。難樓剛放下的心又忐忑起來。不容易是什麽意思,他不會是想殺我吧?

沈友稍坐了一會兒,就起身離席,留下龐統招待難樓等人。龐統與沈友不同,他很隨和,與難樓等人談笑風生,有問必答。難樓漸漸放松下來,問些中原的形勢。龐統便將這十多年來的形勢變化大致說了一遍,又簡單介紹了沈友的情況。

難樓人老成精,慢慢聽出了龐統的意思,明白了沈友為什麽沒有好臉色。沈友是江東人,是吳王嫡系,他到了幽州,與太史慈分掌東西部,不能被太史慈比下去,結果他遲遲不肯稱臣,沈友自然不悅。

難樓意識到了危險。如果沈友不承認他是主動稱臣,而是被迫投降,結果將完全兩樣,上谷、代郡烏桓的獨立性很可能會被剝奪。樓麓年輕,掌控能力不足,根本不是漢人的對手。如果他沒有獨立性,與閻柔一樣成為沈友的部下,能活幾年,誰都說不清。

當務之急,要力所難及的彌補之前的過失,不管這個過失是誰造成的。

難樓拐彎抹角的問起了對上谷、代郡的後續安排。龐統心知肚明,趁勢解釋了吳國的邊防政策。首先一點,邊塞以內,不可能再容忍不受朝廷控制的屬國存在,烏桓人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歸化,成為編戶;一是出塞。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歸化成為編戶,就要繳納各種賦稅徭役,但也是可以享受朝廷的撫恤,比如受災的時候可以得到賑濟等等。出塞可以保持既有的生活習慣,不受朝廷控制,但弊端也很明顯,他們與朝廷之間就是敵對的關系,隨時可能發生沖突。

聽完龐統的介紹,難樓花白的眉毛緊緊的蹙在一起。烏桓人與匈奴人、鮮卑人不同,他們與漢人走得太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的獨立過,也無法徹底分割。絕大多數烏桓人都習慣了塞內的生活,出塞之後能不能生存下去,誰也說不清。但歸化也不是他們希望的,尤其是他這樣的部落大人。不歸化,他們就是部落之王,部落裏的事都由他們說了算,一旦歸化,他們很可能失去對部落的控制權。萬一哪天漢人的朝廷要將他們調離駐牧地,他們怎麽辦?沒有了部落,他們就是待宰的羔羊。

難樓一時難以決斷,婉轉的對龐統說,這件事關系重大,我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比如鹿破風。

龐統笑著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