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把韃子剃成光頭

瑞王趁人不備,寫了遺書,然後上吊自盡了。

在他的遺書中說,出了漢中城之後,沿途看到的淒慘民生,遍地餓殍,才知道民生如此多艱,而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愧對列祖列宗,愧對自己的藩王身份。

瑞王在遺書中還號召其他藩王,一定要聽皇帝的話,要有身為太祖子孫的覺悟,不要學他,抗旨不遵,盡做些為流賊壯大而推波助瀾的事情。

最後他在遺書中說,他還上了流賊的當。是流賊假裝商人,挑動蠱惑他在民生艱難時候落井下石,才會這些事情的發生。如今他已經幡然悔悟,卻敢無顏面對皇上,面對列祖列宗,唯有一死贖罪,也給其他藩王一個忠告,千萬莫要學他。

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李若璉立刻派人急報皇帝,同時請罪,說自己派得人看管不嚴,以至於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對此,崇禎皇帝昭告天下藩王,說了瑞王的事情。同時,有感於瑞王已經認罪,就赦免了其家小,不過爵位卻是沒有了,只是成了平民子弟。讓其他藩王好好看看瑞王的遺書,引以為戒!

對此,秦王等陜西這邊已經按照旨意兌換了錢糧的這幾個藩王,都不由得很是後怕。這個事情,他們心裏其實清楚,瑞王壓根就沒想著真正謀逆,而是不想破財而已。想仗著自己和皇帝的關系近,又剛好有了借口,田租被搶,就想鬧上一鬧。結果沒想到,皇帝竟然這麽狠。虧了自己沒有學瑞王往刀口上撞。否則怕是連瑞王的下場都不會有,全家都要沒了,直接和以前的寧王一樣。

不管是瑞王抗旨不遵,還是“毆打”欽差,這些事情,一般來說,在藩王的眼裏,最多是被訓斥一番。就比如說,抗旨不遵,朝中文官難道還少做了?封駁皇帝旨意的事情都有,這抗旨不遵也不算大事了。還有“毆打”欽差,怎麽個“毆打”法,這是個問題。他們感覺,這個詞太誇張,最多是讓欽差難堪。

如此,從這個事情上,讓所有藩王都看清了一個事實。當今皇上是發狠了的。連瑞王不遵旨意,都會從嚴處置,就更不要說其他藩王了。誰要是學瑞王,想要耍心機不想聽皇帝的話,那絕對沒有好下場。

想著這些,諸多藩王除非是自己關起門和最親的幾個罵罵皇帝冷血,但平時表現出來時,確實是乖了不少,也沒人敢說什麽。

這事其實也不難理解,如今的藩王,壓根就沒有任何權力。所能有的,只是出身好而已,而這,還是要皇帝承認了才行。要不然,不入宗譜的話,就連自己子孫襲封藩王的機會都沒。得罪誰都可以,千萬不能惡了皇帝。

當然了,藩王中也有人罵瑞王,國事如此,竟然還不分輕重,抗旨不遵,這是活該!

不過,能這樣想的藩王還是太少了。

當然了,這些事情,是有一個時間的過程,在之後慢慢地表現出來。而當下時候,消息都還在路上。

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只是被訓斥了幾句而已,並沒有什麽處罰,此時的他,就在總督府,陪著鄭崇儉在安排河套之事。

不過表面上,沒有任何人知道皇帝的真實意圖,鄭崇儉在調兵遣將,也都被人認為是要圍剿流賊而做得準備。

甚至連在大牢中的圖爾格,在有意的誘導之下,知道明國又大亂了,各地的流賊重新鬧了起來,且鬧得很兇。明國皇帝禦駕親征,甚至擺出強硬姿態,強迫各地藩王要拿出錢糧,用於圍剿流賊的兵事上。

這些消息,也算是真的,至少如今的官場和民間,也都是這麽認為的。流賊也確實一下勢大起來,好像各地都有賊亂。

對於這麽大的布局,鄭崇儉不由得對李若璉感慨道:“沒想到皇上竟然接著如今這個機會,順帶著要解決河套韃子,本官敢保證,任何人都想不到這點。從兵法上來說,已經做到了出其不意,戰事還未開始,我大明就已經贏了一半了!”

在場的沒有其他人,就他們兩人在喝茶。

李若璉聽到這話,只是微微一笑道:“這次能順利趕走建虜,也是皇上運籌帷幄之功也!”

鄭崇儉聽了,同樣欣喜地點點頭。勤王戰事到這個時候,詳情都已經傳過來了,他當然能知道,如果不是皇帝突然變得英明起來,哪怕盧象升、洪承疇和孫傳庭再厲害,大勢之下,也不會有什麽作為。

如今他又從皇帝解決所欠邊軍糧餉的手段方式,以及連消帶打,要一塊解決流賊和河套韃子的雄心壯志上,看到了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對此,他作為臣子的,自然很是欣慰了。

不過,在高興片刻之後,他還是潑冷水,有點擔心地說道:“眼下要打敗河套韃子該是沒有問題,但要想全殲他們,一勞永逸地解決土默特部,還是很有難度的啊!草原韃子沒有城池要守,見勢不妙,遠遁他處就是個麻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