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賦詩一首

登上了九州島,孫傳庭就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殘垣斷壁,路邊白骨,千裏無雞鳴,總之,雖然已經是春夏之交了,可這九州島卻仿佛是座死島一般。

想當年,秦地很多地方,還有中原都成了這個樣子的吧!孫傳庭不由得有點感慨。那個時候,自己奉旨清剿流賊,真是見多了這樣的場景。

當時,自己借用太祖之名,清理屯田,不知道得罪了多少權貴豪強,就是想搏一搏,力挽狂瀾。然而,實際上的壓力,別人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卻感受非常真切。

崇禎十一年底的勤王路上,沿途的刁難,讓他有種感覺,好像會對自己發起猛烈的反撲了。不過沒想到,皇上展現了他英明的一面,從那開始,就恍如在夢中一樣,整個大明的局勢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在變好。

緊隨其後的幾年,皇上南征北戰,橫掃天下,什麽流賊、建虜、蒙古韃子,就沒有一處敵人是皇上的對手。如今的大明,乃是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盛世繁華景象了!

想到這裏,再看看眼前,孫傳庭不由得難掩心中激動之意,當即賦詩一首,讓人刻在石碑上緬懷這一刻的感慨。

他沒想到,他的本意,是稱頌皇上的力挽狂瀾,讓大明百姓從此有了好日子過,再也沒有像如今在這倭地看到的一片慘狀。結果後來人對他的詩詞解析有誤,變成了他在感慨大明安定繁榮的情況下對於倭人的垂憐,才有了解救倭人百姓的盛舉。

這個地方,也成了後世的一處旅遊勝地。文墨騷客都會來這裏瞻仰他這首詩,盛贊他對倭族百姓的垂憐之心。

此時,孫傳庭基於九州島的狀況,迅速分兵,就想著第一時間攻占九州島,早點打下整個倭國。只有這樣,他才不會被盧象升和洪承疇落後太多。

他這個攻占九州島,當然不是要占領九州島的一草一地,而是占領主要城鎮,就算完成了對九州島的占領。

不過豪格也是絕,臨走之際,荼毒的就是這些城鎮。明軍所到之處,基本上看到的,就只有斷壁殘垣而已。因此,明軍占領整個九州島的速度很快,隨後一條條消息也很快反饋到孫傳庭這裏。

廢墟、廢墟,還是廢墟……

反而是野外荒地,能發現一些饑腸轆轆的倭人百姓。

分兵占領九州島各地已經沒有了意義,孫傳庭考慮之後,便下令分散出去的明軍把發現的倭人都帶走,就只分九州島的南北兩側,在後世的北九州和鹿兒島兩處地方重建城鎮,勞力自然是倭人百姓了。

北九州,是離對馬島最近的港口之一,重建之後有利於明軍從朝鮮補充兵源物資過來。而鹿兒島,是從大明江南過來最近的地方,有利於物資從大明江南那邊輸送過來。

讓倭人幹活,當然也是要給倭人吃的。雖然給這些倭人吃得確實不怎麽樣,可相比他們被豪格禍害後的悲慘日子相比,卻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有的時候,就是怕比較。這些倭人百姓有一口吃的,就對明軍感恩戴德。而這,也是大部分後世的人,誤解了孫傳庭那首詩詞的直接原因之一。

事實上,孫傳庭就想不用倭人百姓都不行。朝鮮被建虜和倭軍禍害的,壓根就沒人,那邊重建,人手都不夠,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重建好。更不用說,還有遼東那邊也急需人手。

雖然崇禎皇帝已經下旨,給出優惠政策讓大明百姓去遼東和朝鮮,可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於這倭地,當然更是要排在遼東和朝鮮之後,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人手來這倭地了。

也是這個原因,孫傳庭在登陸九州島的同時,就給崇禎皇帝發了密奏,說明倭國的這個情況,建議不能再給建虜禍害了。

對此,從崇禎皇帝的答復,也通過飛鴿傳書再經過八百裏快遞傳給孫傳庭,同意了他的奏請,不過說明一點,只要倭國的普通百姓,至於那些大名和武士階層,一概不要。

與此同時,飛鴿傳書的點開始擴建。從京師到天津,天津到旅順然後到朝鮮,對馬島以及北九州都開始籌備,爭取以後這條線路都用上飛鴿傳書。要不然,隔著大海,訊息傳遞就太慢了。

孫傳庭接到崇禎皇帝的旨意之後,便下令海軍總兵鄭芝龍跨海攻占北九州對岸的下關以及德山兩地。

這個時候的鄭芝龍,那是相當高興的。逢人就說,他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管怎麽樣,他這個老子也要努力,不能被兒子超過才好。

自從鄭成功打下台灣,又在南洋立下大功的消息傳回之後,鄭芝龍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他的心情之好,以至於他奉命打下兩個並沒有多少敵人的下關和德山之後,對於周邊的倭人百姓,那是慷慨了一些,讓手下捕獲的海鮮,也能分一些給幹活的倭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