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官場戲與夢 第10章閑衙門的閑話

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的衙門,有個演變的過程,按道理,制度的轉換是新的淘汰舊的,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比如秦漢之制,三公九卿,後來三公逐漸廢了,變成三省六部,但作為九卿遺跡的各個監、寺卻依舊存在。直到清朝,還保留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和太子詹事府,基本上都無事可做。清朝不預立太子,太子詹事府根本沒有意義,但也保留,說是要留著一些四、五品的官職,作為翰林升遷之用。

按道理說,六部都是有事可幹的,明清由於沒有宰相,六部的權力比前朝還要大些。但是,自打1860年朝廷被洋人逼著設置了一個總理衙門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洋人只是要清廷設一個外交部,因為他們不願意按清朝的規矩跟禮部打交道,因為那意味著他們就成了清朝的藩屬。但總理衙門設置之後,把所有跟洋人洋務沾邊的事都管了。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都給總理衙門管,等於是侵越了六部的職權。開始的時候,六部不知道怎樣跟洋人打交道,樂於放手,但放著放著就發現事情糟了,好多自己固有的職權領域都被人家踐踏了,自己又無可奈何。其中,工部的職權被侵越得最為嚴重。這是自然,因為工部管的就是各項工程,而洋務的大頭就是工程。按道理,無論是開辦國營廠礦還是修建艦船,都該是工部的傳統職權,現在由於洋務的關系,基本上跟工部沒關系了。

在六部中,工部原本排名最後,由於操持賤業(工程,粗活)的緣故,在官場的俗稱上占了一個“賤”字。被擠對得無事可做,也不做抗爭,抗爭也抗爭不了。隨著國勢日衰,原來可以做的皇家園林工程,也漸漸可有可無,到了戊戌變法的時候,這個部也已經是可有可無了。變法裁撤了一些監、寺,沒有動工部,那是因為不想一步到位,有太大的動作。因為如果動了工部,就等於徹底動搖舊的科層官僚制,以西方的新式科層制取而代之了。但是即便如此,戊戌變法失敗後,所裁撤的衙門都恢復了。

不消說,古代官僚制的本意,當然是要幹事的。但是,由於官本位的緣故,官員本身還意味著榮華富貴,因此官僚制還得有一個養人的功能。不幹事的閑人,也得養著。宋朝的閑衙門最多,因為宋朝的國策就是養士,把士大夫用官職養起來,不讓他們到外頭搗亂。其他的王朝沒這樣大張旗鼓,但也得養。於是,無事可做的閑衙門,就只能讓它們存在著。當然,這也是為什麽戊戌變法裁撤了幾個閑衙門,會引起輿論那麽大的反彈的緣故。西太後發動政變,違背祖制,公然在皇帝成年期就臨朝稱制,但恢復了裁掉的衙門,多了幾個官職,就馬上官心、士心大悅了。

不過,沒事幹的衙門裏面的人,可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閑官,即使到了皇帝那裏,也是如此。大家心照不宣,假裝都很忙,勤於公務。皇帝也假裝不知情,當他們很忙。當然,凡事總有例外,還真有這樣的老實人,實話實說。這個人名叫秦樹聲,進士出身,官做到工部郎中。郎中相當於現在的司局級官員,正四品。在光緒末年,此人被外放做知府。按規矩,外放官員依照慣例,皇帝得召見,於是秦樹聲就見到了光緒皇帝和西太後。所謂的召見,也就是問幾句閑話,什麽時候中的舉,進士哪科,家鄉何方,等等。那日,西太後隨便問了一句,你經常到署(衙門)嗎?按規矩,只消回答“是”或者“常到”也就是了。可是秦樹聲偏偏回答:“不常到。”西太後很詫異,忙問為何。秦回答,因為無事可做。西太後接著問,你們的堂官(即部領導,尚書和侍郎)常去署嗎?秦答道,也不常去,因為無事可辦。

接下來,軍機處連忙把秦樹聲發到了地方,遠遠地派到雲南曲靖做知府。這個家夥實話實說,捅破了窗戶紙,如果太後較起真來,把個衙門撤了,多少人的飯碗都砸了。好在西太後是個明白人,知道閑衙門養閑官也是朝廷的義務,並沒有深究。無事可做的工部,一直到新政中期才合並到了商部,變成農工商部。這個工字,已經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工程,而是工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