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紹揭幕 揭幕人

新時代的揭幕人是袁紹。

有兩個新時代,一個叫三國,一個叫魏晉南北朝。這當然是未必嚴謹的說法。因為三國的前半屬於東漢,後半屬於魏晉。漢的建安二十五年,就是魏的黃初元年;吳的天紀四年,則是晉的鹹寧六年,哪來的三國?

但,自從有了陳壽的《三國志》,三國的說法也就約定俗成。何況三國與魏晉確有不同,時代特征相異,統治階級也有別。只不過,揭幕人都是袁紹。

袁紹在歷史上評價不高。這固然因為他是失敗者,也因為他確實乏善可陳。比如盡滅宦官,就既不人道,也不聰明。宦官並非都是壞人,豈能格殺勿論?政治鬥爭應該團結大多數,又豈能不問青紅皂白,殺個一幹二凈?

《三國志》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作者陳壽尊魏為正統,所以在《魏書》中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與明帝紀,而在《蜀書》與《吳書》中只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列傳,而沒有紀。圖據清乾隆四年奉敕考證的武英殿校刊本。

可惜袁紹偏偏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現在已經無法確知他當時的想法,也不必為他的錯誤辯護。但可以肯定,袁紹參與外戚和宦官的鬥爭是有深刻原因的,並非為了個人恩怨。如果說有利益,他代表的也是一個集團和一個階級,甚至一個趨勢。

這個集團,就是士族。

這個階級,就是士族地主。

這個趨勢,就是士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

那麽,袁紹是士族嗎?

是。

什麽是士族?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人作為一個階層,在春秋是最低一級的貴族,在秦漢則是最高一級的平民(士農工商)。簡單地說,就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嚴格地說,則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

讀書沒有經濟效益,士人的出路是做官。獨尊儒術以後的帝國中央,則歡迎他們加入到官員的隊伍中來,以便將建國之初的軍人政府,逐漸改造為文官政府。

結果是什麽呢?是讀書做官成為風尚。於是讀書的世代讀書,也世代做官。官越做越大,書越讀越多,如果還人丁興旺,再加上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會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勢力集團,甚至壟斷仕途。

這樣的家族,就叫士族。

或者說,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

袁紹家就是這樣,從高祖父以下,竟有四代人擔任“三公”的職務,號稱“四世三公”。東漢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地位高於九卿(政府部長),僅次於皇帝(國家元首),相當於宰相(政府首腦)。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當然是不折不扣的士族。[9]

士族集團,其實就是職業官僚集團。

與士族相對應的是貴族和庶族。貴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他們地位尊崇,爵位世襲,所以顯貴。但貴族未必有文化,更未必讀書,也未必有聲望。有聲望的只能是詩書傳家的士族,因此士族也叫望族。

望族必是名門,名門多有權勢,因此又叫勢族。袁紹的家族就“勢傾天下”。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袁紹年紀輕輕便心高氣傲,不是名人不見,朝廷招聘也不去,卻結交了一大批社會賢達和各界名流。

這事一度引起當局的不滿。宦官頭子趙忠就說:袁本初不應朝廷呼召,卻養了一群敢死隊,不知這小子想幹什麽!叔叔袁隗(讀如委)也罵他:你想讓袁家滅門呀!袁紹這才稍有收斂,投到大將軍麾下效力。[10]

看來,袁紹也沒把何進這樣的暴發戶放在眼裏。

他後來與何進聯手,則其實另有原因。

總而言之,貴族有爵位也有權勢,士族有權勢也有聲望,什麽都沒有的則是庶族。庶族往往貧寒,因此也叫寒門或寒族。庶族或寒門也有讀書人,只不過官運不佳,或家道中落,才沒能成為士族。

貴族、士族、庶族,是地主階級的三個階層。

問題是,這種區分有什麽意義呢?

意義就在於代表中華帝國的三個歷史階段。

不同於羅馬帝國從城邦起家,中華帝國系由邦國演變而來。邦國時代的天子、諸侯、大夫都是領主,帝國時代管理國家的卻是既無領地也不世襲的官僚。所以,邦國的統治階級是領主階級,帝國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

這是第一點。

第二,同為地主階級,也有不同類型。最適合帝國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為庶族地主既無高貴血統,又無顯赫門第,只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權,反倒更能保證帝國的中央集權、倫理治國和官員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