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孫劉聯盟 魯肅設謀

孫權在觀望。

事實上,荊州事變後,孫權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態度則很明確:擁兵自重,觀望成敗。[20]

這並不奇怪。畢竟,曹操不是沖他來的,劉備跟他也非親非故。他當然清楚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因此他要算的賬是:如果劉備敗了,曹操會不會繼續東進?如果幫助劉備抵抗曹操,自己又有什麽好處?

不過,這可以慢慢想。

沒錯,孫權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後來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他卻一直等到曹丕死後三年,看清楚萬無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結果是什麽呢?三國當中他稱帝最晚,國祚卻最長。所以,看不見兔子,孫權絕不會撒鷹。[21]

諸葛亮使命艱難。

實際上,真正促成孫劉聯盟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比孫權還會算賬。當他把所有的賬都跟孫權算清楚以後,孫權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魯肅。[22]

魯肅是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投奔孫權的,而且初次見面就有了“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跟當年毛玠勸說曹操,沮授勸說袁紹,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意義同樣重大,堪稱“魯肅版”或“東吳版”的《隆中對》。

孫權問: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孫某有幸繼承了父兄余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和晉文那樣的霸業。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麽辦法可以教我?

這跟劉備問諸葛亮,是一樣的。

魯肅卻當場潑了一瓢冷水:將軍怕是當不成齊桓和晉文了。想當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但是項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有曹操在,將軍怎麽成得了齊桓公和晉文公?

做不成齊桓、晉文,那做什麽?

做皇帝。

魯肅說:當今天下形勢,是大漢已無希望,曹操實力雄厚。因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等到北方處於多事之秋時,再向西進軍,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己有,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可是高皇帝的功業啊!

這當然是一個宏偉藍圖。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魯肅也好,孫權也罷,恐怕都只能說說和聽聽。因此孫權淡淡地回應:孫某盡力一方,只是為了輔佐漢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孫某敢想的。

其實魯肅的話,孫權聽進去了,尤其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猝)除”這兩句。其中奧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可復興,由霸業而帝業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後一統就是必須的;孫權的路線既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強大。南方要想對抗北方,就非得聯合不可。這正是魯肅要極力主張與劉備聯盟,孫權也最終要去蹚赤壁之戰那汪渾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僅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魯肅同樣知道,而且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

當然,他們的最終目標也都是一統天下。

且看魯肅的三部曲: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

◎ 榻上策 VS 隆中對

  榻上策 隆中對
獻策人 魯肅 諸葛亮
獻策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207年
背景 官渡之戰袁曹勝負未分。 赤壁之戰前,劉備新敗。
局勢判斷 短時間內消滅無法曹操。劉備與曹操敵對,可以結為盟友。如果劉備有異心就見機行事。 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戰略要點 先剿除黃祖,進攻劉表占領戰略要地荊州,從而進可攻、退可守,形成鼎足態勢。 先取戰略要地荊州,再攻占益州,形成鼎足態勢。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治理國家。
展望未來 當曹操後方發生內亂時,一舉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一旦出現有利機會,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這就與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規劃驚人地相似。換句話說,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需要“南方對抗北方”。只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