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不要仁愛要兼愛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說,禮制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什麽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那麽,這些繁文縟節,儒家自己做得到嗎?

做不到。

墨子說,孔丘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時,子路蒸了一只小豬給他,他不問來路就吃了。子路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酒,他也不問來源就喝了。後來回到魯國,卻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儼然君子。子路問他為什麽一前一後判若兩人,孔丘居然說,那時求生,此刻求義呀!

好嘛!肚子餓就不惜妄取,吃飽了就裝模作樣,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奸詐虛偽的嗎?[16]

當然沒有。

問題是,這故事可靠嗎?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學生編出來,用於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則沒有問題。[17]

實際上墨子對儒家的攻擊不遺余力。《墨子》一書中的《非樂》、《非命》、《非儒》,便可以稱之為墨子的“三大批判”——禮樂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學之批判。不過墨子最反對的,還是仁愛。

奇怪!墨子不是主張以愛救世嗎?

如果不要仁愛,那他要什麽?

兼愛。

仁愛與兼愛,有區別嗎?

有。

區別就在於仁愛的出發點是親情,即父母子女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鄉親,到華夏族人,到蠻夷戎狄。最後,讓世界充滿愛。

顯然,這裏面有先後,有等級。

兼愛則相反,主張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類似於西方人的博愛。不過,西方人講博愛,是因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愛,卻來歷不明。但總之,仁愛有差別,兼愛無差別。

那麽,兼愛和仁愛,哪個對?

這需要證明。

於是,墨家假設一位名叫巫馬子的儒生發表宣言:我愛鄰國超過愛遠國,愛本國超過愛鄰國,愛老鄉超過愛國民,愛族人超過愛老鄉,愛雙親超過愛族人。這話雖未必有人明確說過,卻符合仁愛的原則。

那麽,接下來的邏輯結論是什麽呢?

愛自己超過愛雙親。

這當然絕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張,但這個邏輯推理卻是成立的。就連儒家自己恐怕也永遠都無法解釋,為什麽應該“愛雙親超過愛族人”,卻不可以“愛自己超過愛雙親”。

無疑,這是仁愛學說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從“愛自己超過愛雙親”出發,又替巫馬子得出一個結論:

我只可能損人利己,不可能舍己為人。

於是墨子問:先生的主義,是準備藏在心裏呢,還是打算告訴別人?

巫馬子說:為什麽要藏起來?當然告訴別人。

墨子說:那好,你死定了。

此話怎講?

墨子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

你的主義宣布後,人們的態度無非兩種,一是贊成,二是反對。贊成的人會照你說的做,而且首先就殺你來利他自己,因為對於他來說,你就是別人。所以,有一個人贊成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贊成,就有十個人來殺;如果天下人都贊成,天下人都會殺你。

反對的人又會怎麽樣呢?

他們會認為你妖言惑眾,也要殺你。所以,有一個人反對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反對,就有十個人來殺;天下人都反對,天下人就都來殺你。

好嘛!贊成的人也殺你,反對的人也殺你,請問,你是不是死定了?

巫馬子無言以對。[18]

這當然又是墨子學生編出來的故事。但學生的故事編得這麽好,先生的邏輯恐怕更加強大。實際上,就連辯才無礙如孟子,後來與墨家的一位信徒辯論時也只能這樣問:先生當真相信愛鄰居的孩子,能夠跟愛哥哥的孩子一樣嗎?[19]

然而孟子這弱弱的一問,卻有雷霆萬鈞之力。實際上儒墨兩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仁愛是有源之水,兼愛是無根之木。墨子始終沒能說清楚,我們憑什麽要一視同仁毫無差別地去愛所有人。是啊,憑什麽呢?

相反,儒家的仁愛盡管問題多多,卻有人之天性為根據,人之常情做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後勝出,都不是沒有道理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