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皇革命 一統天下

統一是在始皇稱帝之後開始的。

這話奇怪。此前,他不是已經把韓、趙、魏、楚、燕、齊跟秦並在了一起?這難道不是“統一中國”?

當然不是。

什麽是“統一”?統一是相對分裂而言的。比如晉變成了趙、魏、韓,就是分裂。如果重新變成晉,則是統一。東漢以後的西晉,也是。因為之前的東漢,是一個整體。變成魏、蜀、吳三國,是分裂。西晉,當然是統一。

秦做的事情則不同。因為此前的周並不是統一國家(周帝國),而是國家聯盟(周天下)。邦聯各國,西周時期有獨立治權,春秋時期有半獨立主權,戰國時期有完全獨立主權。他們本來就是獨立的,怎麽能說是分裂?

沒有分裂,就不存在統一。

比如美國。最早構成美利堅合眾國的十三個States(現譯為州,其實應譯為邦),當初就是獨立的。他們在1776年宣布由Colonies(殖民地)變成States時,便都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以及民選的“主權、自由和獨立”的政府,State之間也完全平等。請問,這能叫“分裂狀態”嗎?

所以,他們最後成為一個國家,便只能叫“聯合”,不能叫“統一”。他們的國名United States,也被準確地翻譯為“合眾國”,即“合眾邦而為國”。[18]

因此,沒人會說“華盛頓統一了美國”。

同樣,也不能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那該怎麽說?

兼並。

秦兼天下,秦並天下,秦滅六國,都對。

這其實也是古人的說法。中國人的古書在提到這段歷史時,都或者稱“並”,或者稱“兼”,或者稱“並兼”,沒有稱之為“統一”的。[19]

不過兼並之後,原先邦國林立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國家”,而且是中央集權的。這時,統一的工作就不但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行的了。

沒錯,天下一統,是帝國的需求。

邦國不需要統一嗎?不需要。邦國的特點,是“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多元共存”。大家都是“之一”,沒有誰是“唯一”。如果要求統一,請問誰來統?

所以,邦國只求“同一”,不求“統一”。所謂“同一”,也只是“認同”。比方說,都認同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華夏文明是先進文化,如此而已。

求同就得存異。齊東“野語”,楚人“鴃舌”(鴃讀如決),吳人“斷發文身”,越人“徒跣不履”,並沒有人要求他們都改弦更張,改頭換面,統一起來。

這是春秋。到戰國,共主都沒了,大家都是獨立王國,更是誰都不買誰的賬。於是“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文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甚至出現了所謂“鳥書”和“蝌蚪文”—— [20]

貨幣也五花八門。簡略地說,大體上是周、趙、魏、韓通行布幣,燕和齊通行刀幣,楚通行銅貝和金幣,秦通行圜錢。而且,即便同為刀幣或布幣,形制和重量也不一樣,折算起來極為麻煩。[21]

這當然讓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不能容忍。因為帝國不但要求“海內為郡縣”,而且要求“法令由一統”。如果不把文字和貨幣之類都統一起來,那麽,難道皇帝的詔書要寫成不同文本,國庫裏面又是布幣又是刀幣?

於是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統一車軌(車寬六尺)。據說這是孔子也曾向往的,比如《禮記·中庸》就主張“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但意義最為重大的,還是統一文字。

統一的辦法,是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他們不惜先革自己的命。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讀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筆畫繁重,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就連低級官吏和底層人民也可以認識了,所以叫“隸書”。

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於是商文化延續為周文化,周文化延續為秦文化,秦文化延續為漢文化。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書同文的結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漢族,是華夏民族的升級版。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於秦。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那麽,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是應該叫作秦語、秦字、秦族、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