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劉邦稱帝 劉邦與項羽

劉邦跟項羽,是兩種人。

這一點,韓信和陳平最清楚,因為他們都是從楚營轉向漢營的。他們的說法,也大體相同。[18]

先看韓信。

韓信拜將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麽計策教導寡人呢?

然而韓信並不直接回答這問題,卻是起身一拜反問劉邦:如今與大王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

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比得上項王嗎?

劉邦默然良久,然後實話實說:我不如他。

韓信又起身再拜說:這就對了。便是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但項王有兩條致命的弱點,這就是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因此,項王必敗無疑。

什麽叫匹夫之勇?說白了就是個人英雄主義。在項羽眼裏,天下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自己。因此項羽身為主帥,卻喜歡沖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但結果是什麽呢?

別人不是飯桶,便是草包,都沒了用武之地。

這其實是自己孤立自己。

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婦人之仁。將士們生病受傷,項羽送飯送藥,問寒問暖。將士們有了功勞應該封賞,他卻把官印緊緊捏在手裏摸來摸去,印角都磨圓了也舍不得給人,簡直就是小家子氣。

小家子氣的,多半都小心眼兒。酈食其就說,項羽的特點是“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誰願意跟著他幹呢?[19]

劉邦則不同。他那裏,張良是貴族,陳平是寒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遊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卻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

沒錯,劉邦是流氓,卻是流氓中的英雄,甚至天生就是領袖。他能決策,會用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且一旦任用,就給足政策和獎賞。

對此,陳平深有體會。

陳平是從楚營叛逃到漢營的。來後不久,就因為遭人嫉妒而被舉報,罪名是“盜嫂受金,反復無常”。劉邦接到舉報,便叫來介紹人魏無知,責問他是怎麽推薦人的。

魏無知卻滿不在乎。他說,陳平有沒有情人,收沒收紅包,臣不知道,只知道他有才能。王上要的是人才,那又何必去管人家的私生活?

於是劉邦找陳平談話。

劉邦問陳平:先生起先事魏,後來事楚,現在又跟了寡人,難道忠實誠信的人會如此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說:不錯,臣是先後事奉過魏王和項王。但是,魏王不能用人,臣只好投奔項王。項王又不能信任人,臣只好又投奔大王。臣是光著身子一文不名逃出來的,不接受別人的資助,就沒法生活。臣的計謀,大王如果覺得可取,請予采用。如果一無可取,就請讓臣下崗。別人送給臣的錢全都沒動,臣分文不少如數交公就是。

劉邦一聽,馬上起身向陳平道歉,厚贈禮物,還委任陳平為監統軍隊的護軍中尉(憲兵總司令)。

後來,陳平又建議劉邦用反間計對付項羽,劉邦立即撥款銅四萬斤,任由陳平使用,不用審計也不用報銷。結果陳平略施小計,就讓範增等人失去了信任。

所以陳平跟韓信他們一樣,都認為項羽會失敗,劉邦會成功,但陳平說得更透徹。陳平曾當著劉邦的面這樣點評:項王恭敬愛人,大王粗俗無禮。然而項王吝嗇小氣,王上出手大方,因此大家都到漢營來。

這就說到點子上了。

沒錯,論個人能力和魅力,劉邦是比不上項羽。但天下大事,卻不是一個人可以搞掂的。那麽請問,一個能夠縱橫天下的團隊,又靠什麽集結起來?

劉邦靠的是利。

這一點,劉邦集團的人都不諱言。劉邦稱帝後,曾經問過群臣一個問題:朕與項王,為什麽一成一敗?

將軍高起和王陵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來就賜給他,這就是與天下同利。項羽呢?打了勝仗不論人家的功勞,占了城池不給人家好處,當然要丟天下了。

劉邦表示同意,但補充了一條:會用人。[20]

其實他的會用人,就包括多給好處(饒人以爵邑)。所以項羽身邊,不乏潔身自好的正人君子;劉邦身邊,則多是貪財好色的雞鳴狗盜之徒。

只不過,這些人都很能幹。

這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用人,以什麽為標準?

魏無知替劉邦回答了。

面對不該推薦陳平的指責,魏無知說:臣看中的是才能,王上問的是品行。那麽請問,現在有一個大孝子,卻什麽事情都不會做,王上用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