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仰 佛教:無神的宗教(第2/2頁)

據公元2〜3世紀犍陀羅地區灰片巖雕,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的場景。該巖雕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請問,這是多神教嗎?

不是。

是一神教嗎?

更不是。

那麽該叫什麽?

也只能杜撰一個說法:無神教。

然而印度原本是有宗教的,這就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是多神教,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分別為創造神、破壞神和保護神,神格極為崇高。圍繞三大主神又衍生出其他的神,多至不可勝數。

印度,原本是多神的世界。

無神不成教,無論多神還是一神。因此,佛教只能在阿育王時代風光一時。之後,印度又回到了多神教,這就是經過了改革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

釋迦牟尼創造的無神教則遠走他鄉。一路由斯裏蘭卡而至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一路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至朝鮮、日本、越南,還有一路由尼泊爾和漢地傳入中國西藏,是為南傳、漢傳和藏傳。

但,無論南傳、漢傳還是藏傳,都已非原始佛教的本來面目。比方說,有廟宇,也有偶像,佛祖和菩薩則被當作神來崇拜。顯然,佛教在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同時,也與釋迦牟尼的初衷漸行漸遠。

那麽,什麽是佛祖的初衷?

建立一種人生的哲學、智慧和境界,而且是可以通過每個人的努力來獲得的。獲得的方式很多,比如學習、修持或領悟,但都不是信仰,因為沒有那個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更沒有對這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

佛教帶給我們的,不是信仰,而是覺悟。

但,人類的終極之問總要有答案,終極關懷也總要有著落。因此,信仰必定產生。而且,由於這種關懷和追問是終極的,答案也只能是一個。

換句話說,一神教也必定產生。

只不過,需要條件。

[3]見《景德傳燈錄》卷一引《普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