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換血 氐人苻堅

匈奴和羯人的後繼者是氐(讀如低)。

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很可能與羌族同源,或同時,或同種。由於住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因此漢化程度很高。同樣,正因為世居西部,才得以在長安建國。[17]

建國前的氐人原本是前趙和後趙的附庸。後趙石勒死後,侄兒石虎篡位;石虎死後,養子冉閔篡位,建立漢族政權,國號魏,史稱冉魏。冉閔對胡人進行瘋狂報復,殺羯人二十多萬,引起民族仇恨,被鮮卑的前燕所滅。氐族豪帥苻健便趁機建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不過前秦成為中國北方的主人,是在苻堅的時代。正是他,滅前燕(鮮卑)、前涼(漢)、代(鮮卑),伐西域三十多國,實現了中國北方的完全統一。

這是比後趙更大的成就。

那麽,石勒沒做到的,苻堅為什麽能做到?

因為他對漢文化的熱情更高。八歲時,苻堅就提出要請老師教書,這讓他的祖父喜出望外。祖父說,我們戎狄本是異類,從來就只知道喝酒,你這小子倒要讀書!於是大加贊賞欣然同意,苻堅也成為漢學家。據說他到太學視察時,提出的問題往往連五經博士都回答不了。

這可真是胡人中的漢人。

漢學家苻堅不但自己喜歡讀書,還讓其他人也學習漢文化。苻堅攻下代國後,便把被俘的代王送進了太學。有一天,視察太學的苻堅問了代王一個問題:中國人讀書,長壽;漠北人吃肉,短命。什麽原因?

代王答不上來。

苻堅又問:能給朕推薦幾個可以擔任將領的人嗎?

代王說:我們漠北人長年逐水草而居,只知道打獵和放牧。跑得飛快不成問題,哪裏能當將領?

苻堅又問:好學嗎?

代王說:如果不好學,陛下何必送臣進學校?

苻堅大為滿意。[18]

酷愛漢學的苻堅當然也不會沒有漢族謀臣,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在考慮再三之後才跟了苻堅的。當時東晉大將軍桓溫西征前秦,王猛一身破衣爛衫前去見他,一面抓著虱子,一面高談闊論(捫虱而談便典出於此)。

桓溫說:本將光復華夏,父老為何都不響應?

王猛當然知道原因所在。桓溫西征原本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東晉朝廷對他又不放心。何況即便滅了前秦,朝廷也會另派大員鎮守關中。也就是說,勝則只有威名並無實惠,敗則威風掃地血本無歸。因此他不能不猶豫,也不能不考慮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比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於是王猛回答:將軍不遠千裏深入敵後,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灞水,百姓看不清將軍之心啊!

桓溫被說穿心思,一言不發。

王猛卻看出東晉和桓溫都沒有前途,因此決定到苻堅那裏去做諸葛亮(事實上苻堅也是這麽看待他的)。只要能成大業,胡人或漢人又有什麽所謂呢?[19]

苻堅與王猛一拍即合,正如石勒和張賓。

有了王猛,苻堅加速了前秦的漢化,同時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公元370年,也就是中亞匈奴人越過伏爾加河的四年前,前秦伐前燕。王猛在陣前召開誓師大會,意氣風發地說:王某受國重恩,決不貪生怕死。今與諸君同心同德共建奇功,光宗耀祖報效國家,大家說好不好?

眾將士一片歡騰,破釜棄糧奮勇向前。

結果,前秦大破燕軍,前燕亡。

毫無疑問,這裏面有利益驅動。比如大將鄧羌,就是在王猛許諾了他想要的職位後,才一躍而起的。但王猛把氐人的政權看作了自己的國家,卻同樣毋庸置疑。他已經拋棄了那個自以為是的東晉,認異族為自家了。

這樣的漢人,應該不止王猛一個。

事實上對於廣大民眾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過得如何。而在苻堅和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從長安到各州都開通了國道,沿路也種上了槐樹和柳樹,二十裏一亭,四十裏一驛,商旅暢通於道,行人謳歌於途。[20]

前秦能夠實現更大的統一,並非沒有原因。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苻堅的厲行改革肯定至關重要。作為新建政權,前秦在初期難免部落習氣,勛貴和豪酋更不乏橫行霸道之徒。王猛卻不畏強梁,上任之初就整肅風紀嚴明法制,狠狠打擊不法分子,結果被既得利益集團和氐人上層貴戚一狀告到了禦前。

苻堅決定親自審理此案。

有趣的是,苻堅的斷案標準是儒家的。他問:朕聽說為政以德,治民以仁。卿上任不過幾天就殺人無數,為什麽要如此嚴酷呢?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王猛說: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天下太平,當然可以一團和氣;兇猾橫行,就必須重拳出手。其實,很可能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出來:對待知書達理的當然可以溫良恭儉讓,對付沒文化的野蠻人就只能用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