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太宗 天可汗

李淵成在長安,楊廣敗在江都。[20]

沒錯,占據長安,再加上尊奉隋室,就有了號令天下的有利地位。相反,背離了關中本位政策,則勢必被關隴集團集體拋棄。隋煬帝至死都不明白的問題,答案就在這裏。

但,楊廣不能不營建洛陽,不能不打通南北。他唯一的錯誤是不該視人民為土芥。因此,當他成為人民公敵時,也只能躲到江都。令人費解的是,他居然把首都長安留給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卻把太原給了李淵,這又是為什麽呢?

也許,是因為突厥(Turks)。

突厥是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對中華史影響重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可惜,我們對這個古老的民族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們的起源地在準噶爾盆地以北,以狼為部落的圖騰,曾經臣服於柔然,為他們在阿爾泰山打鐵,因此得名突厥,進入中華史的視野則是在西魏文帝的大統八年(542)。

不過到北周時期,突厥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汗國,轄境東至遼河上遊,西至中亞裏海,北至貝加爾湖。突厥人的國家之所以叫汗國,是因為國王叫可汗(讀如克寒)。這個稱號是他們從柔然那裏學來的,相當於匈奴的單於。

實際上從西魏末到隋初,突厥都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制著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在西方,他們與拜占庭帝國眉來眼去,還相約共滅伊朗的薩珊王朝(Sassanid,又譯薩桑王朝)。在東方,他們當然免不了要越過長城前來拜訪,而且多半不懷好意,也不會空手而回。[21]

突厥,是匈奴之後的中華北方邊患。

幸運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突厥在開皇三年(583)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這就給了隋帝國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大好機會。結果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俯首稱臣,西突厥的泥撅處羅可汗接受招撫,就連世世代代與西突厥為仇的波斯帝國也來表示友好,隋煬帝的外交大獲成功。

可惜在政治鬥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啟民可汗去世後,繼位的始畢可汗就跟煬帝翻臉。他甚至在大業十一年(615)八月以數十萬騎兵,將第三次北巡的隋煬帝圍在雁門(今山西省代縣),差點就要了他的命。

隋煬帝從此一蹶不振。[22]

始畢可汗卻學會了坐收漁翁之利。隋煬帝在他和西突厥之間翻雲覆雨,他則在隋帝國動蕩之時渾水摸魚。誰來依附他,他就封誰為天子。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也樂意接受可汗的稱號。煬帝用於突厥的手段,被反治其身。[23]

難怪他要把李淵安排在太原,突厥不可不防。

但,突厥固然是北方的狼,李淵也不是看門的狗。他的野心比誰都大,也更狡猾。為了奪取天下,他不惜放下身段向始畢可汗俯首稱臣,而且此事的主謀就是李世民。[24]

這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案底,讓李唐君臣耿耿於懷。何況建國以後,始畢可汗仗著他跟李淵的特殊關系,向大唐索求無度,態度傲慢。他的繼承人也如此。尤其是頡利可汗(頡讀如鞋),更是三番五次前來騷擾。立足未穩的李淵,則不得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虛與委蛇。[25]

顯然,不解決突厥問題,將國無寧日。

其實就連玄武門之變,也可能與突厥有關。當時,突厥鐵騎包圍了烏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或陜西定邊縣),李元吉被任命為統兵元帥前往救援。李世民卻得到線人密報:太子將在為元吉餞行的宴會上謀殺自己,自己的愛將尉遲敬德等人則將由李元吉編入部隊,在戰場上秘密處決。[26]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不得不自衛反擊。

當然,這個情報未必可靠。甚至有沒有這個情報,恐怕都很可疑。但,玄武門事件之後,突厥就出兵大舉進犯則是事實。而且,在遭遇了尉遲敬德的抵抗和攔截後,頡利可汗仍然抵達渭水之北。朝野為之震驚,長安為之戒嚴。

此時,秦王李世民剛剛得到皇位。

實際上,京師戒嚴與太宗登基幾乎同時。這就說明形勢的緊迫已容不得李淵父子慢條斯理地行禮如儀,擊退突厥的希望則被寄托在一貫英勇善戰的李世民身上。問題是,既然猛將尉遲敬德的防線都被攻破,長安城內其實也並沒有多少兵力,唐太宗又靠什麽克敵制勝?[27]

勇敢和智慧。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派了一名親信進入長安打探虛實耀武揚威。這名使者宣稱,可汗率領的百萬雄師已經全部到位。唐太宗則毫不客氣地痛斥來人:我與你們可汗曾當面締結盟約,為什麽卻不講誠信?爾等雖是戎狄,也應該長著人心吧?再若自誇強大,我現在就殺了你!

說完,唐太宗將此人關押在門下省,然後帶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門,一行六人來到渭水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突厥的各路酋長遠遠看見大唐天子騎在馬上,英姿颯爽,閑庭信步般走來,無不感到震撼,紛紛下馬向這位虛齡二十九歲的年輕皇帝行突厥大禮,弄得他們的可汗十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