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真假曹操

他曾經叱咤風雲,他死後罵名最多。在演義中,為什麽他是白臉的奸臣?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麽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奸賊,是奸雄,還是英雄?眾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國之真假曹操》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而三國中,形象最復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操。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國演義》裏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那麽,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麽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麽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麽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操的歷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歷史形象它也不是那麽好弄清楚的。比方說,民間都說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歡曹操。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操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那麽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那麽曹操為什麽不討人喜歡呢?他又幹了些什麽不討人喜歡的事呢?那麽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系,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麽一定要姓劉呢,為什麽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麽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麽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麽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裏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裏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裏的那些客人看見曹操帶著錢財很多,起了歹心,要搶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馬,這個時候曹操起來拔出劍來把這些人殺了。這個叫做正當防衛。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麽史書裏面?在《魏書》裏,《魏書》是他們魏國人寫的史書,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曹操是他們的太祖啊,那他們可能要給曹操打一個圓場,這個也很難講。

那麽第二個記載是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裏面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鍋碗瓢盆,有聲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緝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圖己”,把呂伯奢一家殺了。這個叫做誤殺。

第三個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說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家裏人要害自己,然後把他們一家都殺了。殺了以後,曹操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們現在來看第三種情況,就算我們相信曹操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也說了那句話,看看是個什麽樣的場景。是曹操懷疑這些人要害自己,當然這個疑心太重了一點,太過分了,然後把他一家人殺了。殺了以後發現是誤殺,然後淒愴曰,“淒愴”這兩個字很重要,就是殺錯了人,然後,唉,他也是很難過的,算了算了,寧肯我辜負別人,不可以別人辜負我啊。我們體察一下這個語境,曹操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裏面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面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曹操當時說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雖然我錯了,我錯殺了人家我對不起人家,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這裏面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裏面,而到了《三國演義》變成理直氣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對不起我,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