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兵臨城下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孫權坐穩了江山,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原本希望守住荊州以觀時變的劉表好日子到頭了。建安十三年,孫權和曹操開始對荊州下手,劉表和他的荊州,包括依附劉表的劉備都面臨危機,那麽,他們的命運究竟如何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兵臨城下。?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講到,荊州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荊州的州牧劉表又是一個沒有多少能力的庸碌之輩,於是各路豪強開始對荊州虎視眈眈。當時力量最強大的曹操在安頓好後方後,在建安十三年七月開始南下征荊州,一時間,戰爭的陰雲籠罩在這個十多年沒有發生過戰事的富饒之地。庸庸碌碌的劉表和有英雄之志的劉備,都面臨危機,那麽,他們的命運究竟如何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兵臨城下”。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荊州牧劉表是一個不幸的幸運兒,他的幸運在於他得到了荊州,他的不幸也在於他得到了荊州,可以說是成業荊州,敗也荊州,生也荊州,死也荊州,因為荊州是當時爭奪天下的必爭之地。建安十三年的春天,孫權先動手了,我們知道在魯肅為孫權所做的戰略規劃中,也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當中,荊州是必須拿下的,後來甘寧又向孫權做出了同樣的建議。孫權采納這個建議,在建安十三年的春天西擊江夏太守黃祖,而且滅了黃祖。孫權的這個勝利使曹操感到時不我待,曹操非常明白孫權一旦的手,天下形勢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因為孫權拿下了江夏以後就可以覬覦江陵,就可以圖謀襄陽,就可以鯨吞荊州,這個結果曹操是不願意看到的。

曹操也是早就要拿下荊州的,而且做了準備,曹操做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訓練水兵,曹操在鄴城挖了一個玄武湖,因為打荊州要用水軍啊。第二個事情,曹操自任丞相,曹操把東漢的那個三公制度改了,恢復了西漢初年的丞相、禦使大夫的制度,而且自任丞相,大權獨攬,這兩件事情在軍事上和政治上保證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這個目標能夠實現。第三件事情,他安排了三員大將,張遼、於禁、樂進三個人駐兵許都周圍,把許都保衛起來,解除後顧之憂。第四件事情,曹操安撫了在關中的馬騰,而且扣押了馬騰的家屬作為人質,也是要解除後顧之憂。做完這四件事情之後,建安十三年的七月,曹操南下征荊州。 * 在曹操大軍壓境下,荊州危在旦夕,度過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的荊州轉眼間就陰雲密布。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荊州的擁有者劉表卻一病不起,即將離開人世。面對依附於自己,而且有雄心壯志的劉備,重病中的劉表對他說了什麽?劉備的反應又是什麽呢?易中天先生是怎樣分析的呢?

曹操的軍隊開過來的時候,劉表病重了,八月份,劉表一病身亡。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書》說劉表臨終之前曾托國於劉備,劉表把劉備請來說:唉,我這兩個兒子都不怎麽頂用——劉表這個兒子不太頂用大概也是個事實,所以後來曹操曾經說過一句有名的話,說生個兒子就生個孫權這樣的,如果像劉景升的那兩個兒子呢,太不成氣。所以才有後來一句名言叫做“生子當如孫仲謀”,劉表說——我這兩個兒子不中用,我的這些將領也七零八落的,我死了以後,足下就代管荊州吧!劉備回答怎麽回答呢,劉備說:哎呀,幾位公子都很能幹啊,閣下還是好好養病吧。後來劉備出來以後人家就說,哎,這麽好的事,天生掉下一餡餅你怎麽不接著呀?劉備說,哎呀,這個人對我是很厚道的,對我是很好的,我怎麽能拿人家的地盤呢?我不忍啊,我不忍心啊。

這件事情裴松之認為不是事實,我也認為靠不住。因為我們在上一集已經講過了,劉表對劉備的態度是什麽呢?“禮遇之,疑其心,陰禦之”,就是劉表對劉備的態度是客客氣氣地束之高閣,時時刻刻小心提防,他怎麽會把荊州讓給劉備呢?何況劉表對自己的接班人已有安排,那就是劉琮啊,他又怎麽會把荊州給劉備呢?劉表病重的時候,劉琦從夏口到襄陽來探望他的父親,被蔡瑁這些人、蒯越這些人擋駕,擋在門外,不讓見,劉琦都見不到的人,劉備怎麽見得到呢?而且蔡瑁這些人心裏很清楚這個劉備,還有劉備背後的諸葛亮對待曹操是個什麽態度,而這夥人是準備要投降曹操的,他們怎麽會安排劉備去見劉表呢?而且根據當時的史實的情況、史書記載的情況看,病重之時的劉表其實已經被控制在蔡瑁家族這一夥人手裏了,他不是想見誰都可以見誰的,就算劉表有這個意思,他也見不著啊,所以恐怕不是事實。那我們就要來研究一下這個到底是怎麽回事,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劉備說謊,沒有發生什麽托孤或者托國的事情,劉備這麽跟人說。這也沒什麽,這也不意味著劉備就有什麽道德品質問題。因為當時的情況是荊州大難臨頭,人心浮動,在荊州地區有相當多的士族是不願意投降曹操的,而他們又很清楚劉表也好,劉琦也好,劉琮也好,都抵擋不了曹操,所以他們便寄希望於劉備,有這麽一部分人心;而劉備自己也不願意失去荊州,至少不願意失去荊州的人心,因為荊州對於劉備來說,進是他三分天下的根據地,退是他苟全性命的棲息地,他不能丟掉荊州。也就是說劉備需要荊州,荊州也需要劉備,那麽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時候,劉備出來說一句劉表曾托國於我,或者劉表曾托孤於我,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可以理解為一種政治謀略,不必做道德的譴責,這是第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