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第4/5頁)

及其立皇都,【地在臨潢。今熱河東北,西遼河上流,巴林旗境。事在神冊三年,即梁末帝貞明四年,距宋興尚四十二年。】滅渤海,【史稱“得城邑之居百有三”,事在明宗天成元年。是歲遼太祖阿保機卒,距宋興尚四十三年。】已經是一個規模很象樣的國家。【其會李克用於雲中,以兵三十萬。伐代北,兵四十萬。後事在唐天祐二年,距宋興五十五年。】其後耶律德光【阿保機子,遼太宗。】又得幽、薊十六州。【並得後晉歲輸金、帛三十萬。距宋興亦二十六年。】其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襲用唐制三省六部、台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藉以招徠中國人。【然共國任事,則惟宗室耶律、外戚蕭氏二族。】

以耶律德光與石敬瑭、劉知遠相較,一樣是胡人,一樣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然而耶律德光的政治成績要比石敬瑭、劉知遠好得多。此因耶律德光誠心想模仿中國,而石敬瑭、劉知遠還只是想用兵力霸住地位。此正是唐藩鎮與五胡、北朝之相異點。因一面有理想求上進,一面無理想只求霸占。所以想上進者,因其為一部族中之優秀領袖,能知為遠大永長之計。所以只想霸占者,因其本來出身行伍,徒藉兵強馬大,非有遠志。

遼廷多用漢人,【如太祖於韓廷徽,太宗之於張礪。範仲淹疏:“契丹得山後諸州,皆令漢人為官守。”】諸帝皆通漢學,遼族亦多好文學。【參看甘二史劄記。】

以遼與北朝比,則遼之文化尚遠遜北朝。此因北朝時中國門第勢力未衰,故雖在部族統治下,而漢族文化仍得發榮滋長。契丹建國時,中國社會已無門第勢力,故契丹雖亦酌取漢化,而漢人則並不能自保其文化之傳統,以與異部族之統治勢力相抗衡。蓋北朝大體上猶是漢人為主,而遼則漢人為屬矣。

其後遼國遂備五京之制。【宋統一前,遼已有上京、南京、東京三京。】

上京。【梁貞明四年,阿保機始城臨潢,謂之“黃都”。晉天福初,德光稱為“上京”】在臨潢。【今熱河林西縣東南。】

中京。【宋景德四年,隆緒城遼西為“中京”,自上京徙都。】在大定。【今熱河省東南部喀喇沁旗境,平泉縣東北大寧城。】

東京。【後唐天成三年,德光稱遼陽城為“南京”。晉天福初,改曰“東京”。】在遼陽。【即遼陽縣治。】

南京。【晉天福初,升幽州為“南京”,又謂之“燕京”,常為行都。】在析津。【今北平。】

西京。【宋慶歷四年,宗真(興宗)以雲州為“西京”。】在雲州。【今山西大同。】

境內有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東至海,西至金山,既流沙,北至臚朐,南至白溝,方萬余裏。】有兵一百六十四萬,【勝甲胄者盡籍為兵,皮室、屬珊二軍尤重,各隸精兵數十萬。屬珊則擇蕃、漢精騎兵為之也。】部族屬國之兵不與焉。

要之,遼之立國,與漢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遼國直是一個漢族分化的國家。

胡嶠陷北記:“上京所謂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技術、教坊、角觗、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國人,而並、汾、幽、薊之人尤多。”【又按:遼史儀衛志,記晉高祖使馮道、劉昫冊應天太後、太宗皇帝,其聲器與法駕,同歸於遼。又德光入汴,收法物。秦、漢以來帝王文物,盡入於遼。周、宋按圖更制,乃非故物?此即太宗紀所載“太同元年三月,晉諸司僚吏、儐禦、宦寺、方伎、百工、圖籍、歷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是也。】

中國的東北方,為安、史以來長期的藩鎮割據所隔絕,久不與中國中央相通。此一部分人遂漸與異部族武力相結合,而形成一個新國家。【故雲與北朝相似。】這一個國家,遂還為中國本部之強敵。這又是此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端。

四、中原民眾之疾苦

七、是當時中國黃河流域民眾疾苦之加深。

黃河流域的民眾,經黃巢、秦宗權大亂之後,繼續還是經受武人、胡人的不斷爭奪,橫征暴斂,火熱水深,幾乎難於想象,難於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