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藝復興(第3/3頁)

可是,人們表露的是對生活的新向往,但無疑蘊藏著一股強大的暗流,那是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滿,是對權力無邊的教會束縛人類理智進步的不滿。

從薄伽丘到伊拉斯謨,大約經歷了兩個世紀。在這兩個世紀中,抄寫員和印刷商從來沒有享受過清閑。除了教會自己出的那些書以外,在當時的重要著作中,幾乎沒有一本不曾間接地提到,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文明被野蠻人入侵的混亂狀態所取代、西方世界被置於無知僧侶監管之後的淒慘境地。

馬基雅維利和羅倫佐·德·梅第奇這樣的人對倫理學沒有什麽興趣,他們都是很務實的人,要在一個現實世界中盡量生活得舒適些。他們表面上和教會和平相處,因為教會力量強大,組織又無孔不入,完全有能力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他們從來沒有有意識地參與任何改革的嘗試,也不曾質疑過自己所處的社會制度。

但是,他們對過去的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不停地追求新的激情,還有他們不安分的思緒。人們從小就自以為“我知道”,而從這時人們開始自問:“我真的知道嗎?”

這可比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和拉斐爾的畫冊,更值得後人紀念。

————————————————————

(1) 公元1415年7月在康斯坦茨廣場以異端罪被用火刑燒死。他在烈火中向群眾演說、唱詩,慷慨就義。胡斯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更大的反抗,終於發展成為波希米亞武裝鬥爭,史稱胡斯戰爭。

(2) 指約翰·胡斯。他曾就讀於布拉格大學,後來在這所大學任神學講師、哲學系主任。

(3) 這裏指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談》。

(4) 生於葡萄牙的西班牙航海家費迪南德·麥哲倫,於公元1519年9月率領5艘船進行環球航行。在公元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時,僅剩的1艘船就是維多利亞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