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宗教改革(第4/4頁)

從那以後,很多人自然不會再把《聖經》當成一切真知灼見的唯一源泉。而且,自由思維的障礙一旦被移開,被詛咒了近千年的科學探索,開始匯成洪流,沿著自然的渠道傾瀉而出。希臘和羅馬的哲學家們中斷了的工作,也從2000年前被丟棄的地方重新撿了起來。

其次,對寬容的事業來說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宗教改革把西歐和北歐從專制統治下解放出來。這個專制統治披著宗教的外衣,但實際上始終是羅馬帝國高度暴虐的精神專制的延續。

這樣的觀點,對於那些信奉天主教的朋友們一定很難表示贊同,但是他們仍然有理由對這場不可避免的運動心懷感激,因為它為他們的信仰產生了有益的作用。因為種種錯誤做法已經使教會的名字淪為了貪婪、暴虐的別名,教會本身也在想方設法地努力恢復往昔的神聖之名,而且它的成功一度還很輝煌。

16世紀中期以後,梵蒂岡再也不能容忍博爾賈家族。和先前一樣,教皇還是由意大利人出任了。要背離這個規矩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紅衣主教們如果選舉教皇時挑選了一個德國人或者法國人或者其他的外國人,羅馬的下層群眾一定會把整個城市鬧個底朝天。

不過,新教皇的選舉是十分慎重的,只有最德高望重的候選人才有可能當選。而這些新主人們在忠誠的耶穌會(4)教士輔佐下,開始了一場徹底的大掃除。

贖罪券再不允許出售。

修道院的神職人員必須學習(進而遵守)他們的創始人制定下來的規矩。

在文明的城市裏,街道上托缽化緣的僧侶消失了。

文藝復興時期常見的漠不關心的態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聖潔有益生活的熱情。人們要為那些不幸的人做善事,誠心誠意地幫助那些無力承擔生活重負的弱者。

即便如此,大部分喪失的領土再也無法收復了。粗略地從某種地理學概念來劃分,歐洲的北半部是信奉新教的地盤,而歐洲的南半部則信奉天主教。

但是如果我們把宗教改革的結果用圖表示出來,歐洲發生的實際變化就更加清晰可見了。

在中世紀,有一座無所不在的精神和智力的監牢。

新教徒的起義摧毀了這座古老的建築物,又用它的一部分原材料構建起了一座自己的監獄。

就這樣,從1517年起就有了兩座監獄,一座為天主教專用,另一座則是新教的。

至少按照最初的計劃是這樣的。

但是新教徒沒有經過幾百年迫害和鎮壓的訓練,因此沒能建起對付反對者的樊籠。

大批難以馴服的囚徒從窗戶、煙囪和牢房的門口逃跑了。

沒過多久,整座建築物就破敗不堪了。

格列高裏(5)大帝和英諾森三世原先建造的監獄有相同的外貌,卻缺乏必要的內在力量。到了夜晚,異教徒們拉走整車的石頭、橫梁和鐵條,第二天早晨便用這些東西建造他們自己的小堡壘。

小堡壘剛剛建成準備投入使用,還沒來得及制定一套新的規章制度貼在門口上,心懷不滿的信徒們便蜂擁出走了。這些信徒的上司——現在叫做牧師教長,已經失去了舊日的紀律約束手段(逐出教會、酷刑、處死、沒收財產和流放),只能無奈地站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那些下定決心的背叛者按照自己的神學主張建立起一套防禦壁壘,並大肆宣揚符合他們當前信仰的教義。

這樣的過程反復發生,最後在不同的壁壘之間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無人區”,好奇的求知者可以在這裏隨意漫步,誠實的人則可以在這裏不受幹擾、毫無障礙地自由遐想。

這就是新教為寬容精神所作的一大貢獻。

它重建了個人的尊嚴。

————————————————————

(1)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宙斯的9個女兒,人們認為繆斯們為藝術家,尤其是詩人、哲學家、音樂家帶來靈感。羅馬時代,人們認為每一位繆斯掌管一門藝術,其中克裏奧掌管歷史。

(2) 菲利普親王(1504-1567):德意志新教領袖。1518年成為黑森伯爵。16世紀20年代宗教改革運動席卷德國。後來,他追隨路德教派。

(3) 指克雷芒七世(1478-1534),出身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1523-1534年在位。曾試圖阻止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但以失敗告終。

(4) 天主教修會之一,公元1534年為反對宗教改革運動而創建。該會仿效軍隊編制,組織嚴密,紀律森嚴。又被稱為“基督連隊”。

(5) 格列高裏(約540-604)羅馬教皇,590-604年在位,他推行修道院制度,整飭教規,強調修道士的苦修和絕對服從,提倡教士獨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