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美國獨立戰爭(第2/3頁)

只要斯圖亞特王朝繼續統治著英國,就不會有與法國開戰的危險。為了打破議會權力,建立獨裁統治,斯圖亞特王朝需要借助波旁王朝的力量。不過到了1689年,最後一位斯圖亞特王室成員從英國的土地上消失,英國國王換成了路易十四最頑強的敵人——荷蘭的威廉,從此一直到1763年簽署的《巴黎條約》,英法兩國為爭奪印度與北美殖民地拼得你死我活。

正如我此前所說,在這些戰爭中,英國海軍多次擊敗法國海軍。由於法國與其所屬殖民地的聯系被切斷,英國將它們據為己有。到巴黎和約簽訂的時候,整個北美大陸已經落入英國人手中。卡蒂蘭、尚普林、拉塞裏、馬奎特等一代代法國探險家的艱苦努力都化為烏有。

法國人探索西部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人定居。從馬薩諸塞到卡羅萊納及弗吉尼亞(兩個純粹為謀取利潤而專門種植煙草的地區),延伸著一條狹長的人口稀少的地帶。從1620年起,到達此地的清教徒們就一直住在這裏(他們在信仰問題上非常執著,無論英國的國教還是荷蘭的加爾文教義他們都不屑一顧)。不過有一點必須指出,在這片天空遼闊、空氣清新的新土地上居住的人們,同他們宗主國的同胞的性情截然不同。在孤獨無助的曠野荒原中,他們學會了獨立和自力更生。他們是一批刻苦耐勞、精力充沛的人們的後代。在那個年代,懶惰、怯懦的人是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的。美洲的殖民者痛恨處處受到限制、壓抑和迫害,痛恨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氣。正是這些讓他們在祖國生活得並不愉快,他們要自己主宰自己,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行事。英國的統治階級似乎沒有理解這一點,英國殖民當局仍然對他們橫加阻撓。他們彼此非常不滿,相互仇恨。

仇恨帶來更多的仇恨。實際上究竟發生了什麽,我們沒有必要在此詳述。如果當時有一位比喬治三世聰明一些的國王,或者喬治不是那麽信賴他的首相——懶散冷漠的諾思勛爵,很多矛盾完全可以避免。當北美殖民者意識到和平談判不能解決分歧時,他們便拿起了武器,從忠誠的臣民變成了叛亂者。他們一旦成為俘虜,就會被德意志士兵處死。這個德意志士兵是喬治國王按當時一個有趣的習俗雇來打仗的,條頓王公把整個軍團賣給出價最高的買主。

英格蘭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戰爭持續了7年之久。在大部分之間裏,反叛者一直處於劣勢。大多數人,特別是城市居民,他們依然對國王忠心耿耿,他們主張妥協,很樂意發出求和的呼聲。一位偉大人物——華盛頓繼續堅持殖民者的反叛事業。

在一小部分勇敢者的輔助下,華盛頓指揮著他裝備奇差但十分堅定的軍隊,不斷地削弱國王的勢力。一次又一次,他的軍隊瀕臨徹底失敗的邊緣,他以他的雄才大略在最後關頭扭轉戰局。他的士兵總是饑寒交迫,但是他們對自己的領袖絕對忠誠,一直堅持到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過,除了華盛頓指揮的一系列輝煌戰績以及去歐洲成功說服法國政府和阿姆斯特丹銀行家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外交的勝利之外,還有一些發生在革命初期的更為有趣的事情。當時,來自不同殖民地的代表們在費城集會,共商大事。那是獨立戰爭發生的第一年,一船又一船的援兵正從不列顛群島被源源不斷地運來北美,北美沿海地帶的大部分城鎮依然掌握在英國政府手中。在此危急的時刻,只有那些對自己事業的正義性堅定不移的人才有勇氣在1776年6月和7月做出那個歷史性的決定。

1776年6月,來自弗吉尼亞的理查德·亨利·李向大陸會議提議:“這些聯合起來的殖民地是,並且有權是自由而獨立的州。他們對於英國國王的義務應該解除,因而它們與大不列顛帝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必須斷絕。”

這項申請得到馬薩諸塞的約翰·亞當斯附議,於7月2日正式實施。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正式頒布了《獨立宣言》。該宣言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他為人嚴謹,精通政治學和政府管理,注定要成為美國最著名的總統之一。

新英格蘭的第一個冬天

《獨立宣言》發表的消息傳到歐洲後,接下來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最終勝利,以及1787年通過的《美國憲章》(美國的第一部成文憲法)。人們對此極為關注。在歐洲,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隨17世紀的宗教戰爭之後發展起來,此時已達到了它權力的頂峰。國王的宮殿越建越大,越來越宏偉豪華,而國王領地上的城市的周圍迅速滋生了很多貧民窟。這些貧民窟中的人們生活在絕望與無助之中,騷動不安的跡象已經表露出來。上等階層——貴族與政府職員,也開始懷疑現存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北美殖民者的勝利正好向他們表明了,很多不久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