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有四個語言不同的民族的統一國家

瑞士人一貫稱自己的國家為海爾維第聯邦,在瑞士22個獨立的小共和國(這些小共和國的代表常常聚在首都伯爾尼共商國是)的錢幣和郵票上,還常常出現一個不很美的婦女形象,她就是海爾維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這個國家大部分人(瑞士有70%的人講德語,20%的人講法語,6%的人講意大利語,還有2%的人講列托-羅馬語)多多少少傾向於德國(雖然還是小心翼翼地保持著中立),一個名叫威廉·特爾(瑞士的傳奇英雄,是為政治和個人自由而奮鬥的象征——譯者注)的理想化的青年英雄人物漸漸地取代了那個海爾維第女神。我不得不遺憾地說,這個在英格蘭維多利亞中葉由著名藝術家創作出來的女詩人形象,第一眼看上去非常像不列顛女神。錢幣與郵票頭像的更叠(這種現象不限於瑞士,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清楚地表明了瑞士共和國的雙重本性。但是,對於其他國家,這一切都無關緊要。瑞士對我們這些非瑞士人來說,只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山地之國,這正是我在這一章要重點介紹的。

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伸展到亞得裏亞海,其長度幾乎是大不列顛的兩倍,面積幾乎與大不列顛相等。這片土地有1.6萬平方英裏屬於瑞士(與丹麥面積一樣大),其中有1.2萬平方英裏的土地上覆蓋著森林、葡萄園或者小塊的牧場,可以種植多種農產品,另外還有4000平方英裏的土地是由湖泊覆蓋著或者由壯麗的懸崖峭壁組成。其結果是,瑞士每平方英裏只有250人,而比利時為655人,德國為347人,挪威為22人,瑞典為35人;但是,不要以為瑞士只是一個巨大的山區療養地,除了旅館就是遊客。瑞士除了生產乳制品,還把阿爾卑斯山與圖勞山之間廣闊的北部高原變成歐洲最繁盛的工業區之一,而且它只需要借助於很少的原料。這個國家當然有相當豐富的水力資源,另外它還處於歐洲心臟部位的有利位置。這就使得海爾維第共和國的制成品平穩地、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十幾個周邊國家。

瑞士

我在前面一章提到,像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這樣巨大而復雜的山系是怎樣形成的。我告訴你拿出6條幹凈的手帕,將它們展平並一條一條地摞起來,然後,把它們團在一起,觀察這種團壓結果造成的褶皺、折痕和壓跡。你進行實驗的這張桌子就是地基或者是花崗巖地心(有著上千萬、上億年的歷史),在那上面較為年輕的地層在幾百萬年時間中緩慢地折疊,形成了奇形怪狀的尖頂,再經過幾百萬年的風霜雨雪,才演變成今日形狀和景觀。

這些巨大的褶曲,高達1萬英尺甚至1.2萬英尺,逐漸被銷蝕成一系列平行的山脈。在瑞士的中心(即哥達山口的安德馬特村),它們聚集成一條巨大而復雜的山系(所謂的哥達山系),於是萊茵河從這裏被傾入北海,羅訥河從這裏被送往地中海,並且也造就了這樣一些山河,它們滋養著北部圖恩、盧塞恩和蘇黎世附近的大小湖泊以及南部著名的意大利湖泊群。正是在這遮天蔽日的冰川、峭壁與深谷附近,在這高山積雪、山澗激流與冰川寒水之間,誕生了瑞士共和國。

山口

這又是現實政治與特殊的地理環境的結合,使得這個國家得以尋求獨立與自主。這些半開化農民世代居住在難以逾越的深山幽谷之中,大約有1000多年的歲月裏,他們強悍的鄰居從來沒有侵擾過他們。如果沒有外辱,又何必高舉帝國的驕傲旗幟呢?充其量不過就從這些野人手裏搶走兩張牛皮。但是,這些野人可是極其危險的,他們擅長遊擊戰,還會把巨大的鵝卵石從山頂推下來,砸在盔甲上如撕破一張羊皮紙一般。出於這樣的原因,這些瑞士人就被看成和北美洲阿勒格尼山(北美阿巴拉契亞山系西北部的分支——譯者注)後面的印第安人一樣,被外面的世界徹底遺忘了。

但是,隨著天主教教皇勢力的不斷擴大,又由於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意大利商業貿易激增,歐洲北部迫切需要一條從德國直達意大利的便利通道,以便避開聖伯納山口(這條經日內瓦湖從裏昂到羅訥河河谷的商道要繞很長一段彎路)或者布倫納山口,這意味著人們必須經過被哈布斯堡家族把持著的領地,然後繳納幾乎難以承受的關稅才可通過。

就在這個時候,翁特瓦爾登、烏裏和施維茨三個森林州(瑞士獨立小共和國和地區的名稱)的農民決定聯合起來各出一點兒錢(天知道,他們並沒有多少錢),修築一條從萊茵河流域到提契諾河流域的道路。他們從山石中開鑿道路,當巖石太堅硬,無法用手鎬來搬時(從山中開鑿道路卻沒有炸藥!),他們就用木頭做一些狹窄的裝置,從峭壁上吊下來搭上木棧道,繞過那些障礙。他們還在萊茵河上建了幾座原始的石橋,只是它們除了在盛夏可以步行,在其他時間是無法通過的。他們還循著查理曼大帝在400年前派人勘察但是沒有修築的路線,修復了一部分未完成的道路。就這樣,到了13世紀末,一位商人帶著騾隊可以從巴塞爾經由聖哥達山口直抵米蘭,而不必再擔心他的騾子會折斷腿或被山石所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