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塊塊的中國

我們先來看看,廣袤的中國領土能否被劃分為不同的歷史區域。

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內展開的。東方浩瀚的太平洋、西南和西面的青藏高原、中亞荒原和北方的蒙古高原是古代中國人不可逾越的障礙。根據地理環境和歷史作用的顯著不同,這片廣闊的地理區域可以從東南向西北劃分為三個弧帶。

東南第一弧帶北部以明代長城為標志,經山海關、燕山、張家口、大同,繞過毛烏素沙地南端,在蘭州折向西南,經岷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東界到紅河,紅河向東至十萬大山入海。第一弧帶季風氣候明顯,水熱條件適中,自然條件優越,是中國主要的經濟區。該區域漢族占主體,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關鍵的作用。第一弧帶算是中國歷史的“核心弧帶”。

遼河流域以北、蒙古高原、新疆地區和青藏高原組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三弧帶。該弧帶地域廣闊,氣候幹旱,是遊牧民族的天堂。中國重要的少數民族,如滿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和歷史上的匈奴人、鮮卑人、羌人、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女真人等都主要活躍在第三弧帶。

第一弧帶與第三弧帶之間的狹長地帶,包括遼寧南部地區、長城沿線內蒙古地區、河西走廊、川西高原東部等組成了中國歷史的第二弧帶。第二弧帶氣候條件在一、三弧帶之間,宜農宜牧,是歷史上漢族為主體的第一弧帶與第三弧帶的拉鋸地區。

三個弧帶的劃分並不是明確固定的,只是指出了大致的範圍。在這個劃分中:1.沒有包括遼闊的中國領海和中國海上鄰國。古代歷史上除了南宋和明朝中早期外,中國並不注重海洋地緣政治。中國海上鄰國中除了某段時期的日本外,沒有其他鄰國對中國歷史產生過大的影響。2.嶺南地區、滇黔地區劃入第一弧帶是一個可以爭議的觀點。考慮到漢族人口和中央王朝的權威穩定,持續地向嶺南、滇黔地區擴張,這一地區也沒有與中央王朝產生嚴重的政治沖突,因此,似乎可以忽視差異,把它歸入第一弧帶。

這樣的劃分還是顯得粗糙,畢竟每一個弧帶的面積太大了,內部也千差萬別。為了進一步考察地理因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每個弧帶還可以細分為不同的亞區域。每個亞區域內部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穩定的地理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特性和中心城市。1.同一弧帶不同區域依然存在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如第三弧帶中存在著蒙古高原、新疆地區和青藏高原的明顯差別。2.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政權令人驚奇地以不同的亞區域為地理基礎。如匈奴王庭、突厥汗國、蒙古早期活動的範圍都東起大興安嶺內外,橫亙蒙古高原,到達天山南北。3.經濟因素和地理攻防體系是亞區域歷史存在的基本點。它們是冷兵器時代地緣政治分析的兩個關鍵因素。歷來為割據野心家覬覦的四川地區就是個例證。

古代歷史最濃墨重彩的內容是在核心弧帶,也就是第一弧帶展開的。讓我們聚焦在長城以南、南海以北的這片區域。

核心弧帶的發展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一弧帶可以細分為四大亞區域:關中地區、關東地區、西南地區與江南地區。四大亞區域具有較大的地理、文化區別,在歷史上支撐了不同的割據政權,扮演了不同的歷史角色。

關中地區以涇渭平原為核心,向北包括延安、子午嶺、固原、蘭州等要點,西南包括大散關、岷縣、鳳縣、天水南郊,南邊以秦嶺與西南地區接壤。關中以黃河幾字形東段和函谷關(潼關)、崤山、武關一線與關東地區對峙。

關中地區農業經濟發達,“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關中平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長達千年的建都史、中央政府的開發和關中地區曾經持續不斷建設的水利工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加上氣候溫潤,少有天災,傳統的麥作農業生產方式,使關中有穩定的農業收成可以支持上層建築。

關中地區地理相對封閉,地勢較高,攻守自如。該地區對外的主要通道函谷道和武關道都是易守難攻的關隘。在它的東邊,豫西地區山麓、丘陵與河谷廣泛覆蓋著黃土,受黃河、伊河、洛河、汝河、潁河的切割,在西段只有一條三門峽峽谷可以通行。峽谷南岸是崤山稠桑原,懸崖高聳,上下相對高度有三百米到五百米。《水經注》載:“歷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岸高道峽,車不得方軌。”戰國時,函谷關位於三門峽西,今靈寶縣東北黃河南岸,雄視東方。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8),函谷關東遷往三門峽東,今新安縣谷水河畔,離開峽谷與黃河險要。東漢之後,潼關取代了函谷關的地位。歷史上發生於此的戰事不計其數。南邊武關道由西安經灞上、藍田、商縣、武關、內鄉到達南陽,其地界“秦頭楚尾”為“秦楚咽喉”、“關中鎖鑰”,與函谷關一樣兵事頻冗,被稱為三秦要塞。函谷關、武關加上西邊的蕭關、大散關合稱“秦之四塞”,構建了關中完備的攻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