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到周都,要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您所說的人,他屍骨都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而已。況且君子遇到合適的時機就乘車做官,遇不到合適的時機就隨遇而安。我聽說,會做生意的商人把貨物嚴密收藏,仿佛什麽也沒有;君子有高尚的德行,而表面上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氣和過高的欲望、姿態之色和淫蕩之志吧,這些都對您的身體沒有好處。我所要告訴您的,就是這些罷了。”孔子離開周都後,對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可以用網去捉它,能遊的魚可以用線去釣它,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能夠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雲而升天的。我今天看到老子,他大概像是龍啊!”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學說以自我隱秘和不求名分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到周朝的衰落,於是就離開了。到了散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地為我寫本書吧。”就在這個時候,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有關道德的內容五千多字,然後才離開,但沒有誰知道他的最後歸宿。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寫書十五篇,論述道家的作用,據說他和孔子是同代人。老子大概有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是兩百多歲,因為他研究道德,所以有益於健康長壽。

自從孔子去世以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上記載,周朝的太史名叫儋的會見秦獻公說:“原先秦國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合了五百年就分離,分離七十年以後霸王就出現了。”有人說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人沒有誰知道其是非。老子是個隱居的君子。

老子的兒子名叫宗,李宗是魏國的將領,封地在段幹。李宗的兒子名叫注,注的兒子名叫宮,宮的玄孫名叫假,假在漢孝文帝時做過官。而假的兒子解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而家住在齊地。

世上研究老子學說的人就排斥儒家學說,而儒家學說也排斥老子學說。“思想觀點不同的人不能共同謀事”,難道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嗎?李耳主張無為而治,使民自化;主張清靜寡欲,使民自歸於正。

莊子是蒙地人,名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代人。他的學問廣博,沒有哪方面不加探索,然而他的指導思想來自老子的學說。因此他著書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屬寓言。他寫了《漁父》《盜跖》《紸篋》,用來詆誹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術。《畏累虛》《亢桑子》之類,都是空言而沒有事實根據。然而莊子善於編織文字、分析辭句,善於描摹事物,抒發情感,來攻擊儒家、墨家,即使是當代有名學者,也無法擺脫他的攻擊。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起,不能夠器重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者用厚禮去邀請他,許諾用他做國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是厚重的利祿,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郊祭時所用的牛嗎?飼養它幾年,讓它穿上有花紋的衣服,為的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想做一個孤獨的小豬,難道能夠做到嗎?您趕快離開,不要沾汙了我!我寧可在汙水溝裏遊戲,自我快樂,不願被統治者所束縛;我寧可終身不做官,來使我的心志愉快。”

申不害是京邑人,從前做過鄭國的小官吏。後來憑學術向韓昭侯求取官職,韓昭侯任用他做國相。他對內修治政教,對外應對諸侯,歷時十五年。申子去世以前的時間裏,國家安定,軍隊強大,諸侯國沒有敢侵犯韓國的。申子的學說來源於黃、老道家,然而主張刑名之學。他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喜歡刑名法術的學說,但他的基礎是來自黃、老之學。韓非先天口吃,不善於言談,然而善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一起師承荀卿,李斯自己認為比不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的削弱,多次上書進諫韓王。但韓王不能采用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韓王治國卻不致力於修治闡明國家的法制,又不借助權勢來駕馭他的臣下,更不能為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而去尋求人才和任用賢能,反而舉薦浮誇淫侈的害人蟲,並把他們安插在真正有功務實的人的上面。韓非認為儒家用文詞擾亂國家的法度,而俠客憑武力觸犯國家的禁令。和平時就寵愛有名望的人,危急時就使用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所供養的不是所要用的,所使用的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得不到奸邪不正之臣的寬容,考察歷史上得失的變化,因此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