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鮮血液的注入:外族崛起(第3/36頁)

隨侯激動得跳起來,臉紅到脖子根,強辯道:“我祭神,總是用最肥壯的牲口,最豐盛的谷物,您說說,我倒是怎麽欺騙鬼神了?”

季梁長嘆道:“您知不知道,人民意志就是鬼神的意志啊。所以聖賢之君總得想盡辦法先填飽老百姓的肚子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才敢在祭壇上擺上肥壯的牲畜、美味的五谷、甘甜的酒水,心安理得地感謝神明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朝野上下同心協力。這樣社會和諧,神也賜福,工作也順利。現在人民三心二意,鬼神也六神無主,您一個人獨自豐盛,何福之有哦。我勸您啊,趕快整頓內政,團結周邊的兄弟國家共同對付楚國,才能免於禍患。”

隨侯愣了半晌,看了看少師,又看了看季梁,垂頭喪氣地說:“大夫言之有理,寡人受教了。”

熊通在瑕地等了兩天,不見隨軍前來挑戰,嘆息道:“看來這位季梁確實是我們的眼中釘啊。”

鬥伯比安慰他說:“急事慢做,咱們有的是時間,不爭朝夕。”

楚軍偃旗息鼓,回到了國內。當然,這次遠征也並非完全無功,熊通臨走之前,派人給隨侯捎了一句話,大意是,我熊通乃是蠻夷之人,現在看到諸侯不尊王室,互相侵伐,天下已亂,我也沒有別的本事,只有一些穿著破爛的武士,想憑借他們插手中原的政治,請您向王室轉達我的意思,給我一個尊貴的配得上的封號。

所謂尊貴的封號,自然是封他為王。隨侯派人將熊通的要求報告給王室,遭到王室的斷然拒絕。

如前所言,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難通,人們的辦事效率也不高,楚國與中原的交流更加困難。當隨侯將王室的答復反饋給熊通,已經是一年多之後的事了。

熊通得知自己的要求被拒,勃然大怒:“寡人的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師傅,先公熊繹僅僅被周成王封為子爵,統治南方。現在蠻夷部落都臣服於寡人,而王室卻拒不承認寡人的地位,也罷,那寡人就不客氣,自尊為王了!”

從此之後,熊通就不再是楚子,而被稱為楚王。因為他死之後的謚號是“武”,所以在歷史上,他又被稱為楚武王。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率軍進攻江漢以南的濮族部落,將濮地並為楚國的領土,進一步增加了楚國的實力。

同年秋天,志得意滿的楚武王在沈鹿召開諸侯大會,邀請漢水流域各國國君共商合作大計。據史學家考證,這次大會堪稱春秋史上第一次諸侯大會,遠比齊桓公“九合諸侯”要早,可以視為楚國稱霸漢水流域的標志性事件。

可是,河南南部的黃國和漢東的隨國沒有派代表參加大會,這也是對楚國的霸道表達的一種無聲的抗議。面對這種公然不合作情況,楚武王也理所當然要采取行動,一邊派薳章前往黃國進行外交施壓,一邊親自率大軍第二次討伐隨國。

同樣是不赴會,黃國受責而隨國受兵,一方面是因為黃國太遠,地處中原地帶,以楚國當時的實力,還沒有能力遠襲黃國;另一方面是因為“漢東諸國隨為大”,隨國樹大招風,如果隨國屈服,其他小國家也就只能乖乖就範了。

這次,楚國大軍駐紮在漢淮之間休整,靜觀隨國如何應對。

對於楚國人此來的目的,季梁是相當清楚的:楚國人不是為了消滅隨國而來,只是希望隨國臣服於楚國,給漢水流域各國做一個表率。對比了雙方的實力和優劣勢之後,他給隨侯提了一個先禮後兵的建議:楚國以不赴會為由來討伐隨國,我們應當避其鋒芒,派人到楚王那裏去認個錯,請求免於懲罰。楚國人如果得理不饒人,我們再戰不遲。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當一個國家到了危急關頭,就會出現主戰派和主和派兩種不同的聲音。一般來說,主戰派慷慨激昂,無所畏懼,恨不能早日開戰;主和派慢條斯理,思前顧後,不到最後關頭不放棄外交努力。季梁就是主和派,他深知楚國戰鬥力之強,不到逼不得已,他是不願意看到兩國開戰的。但是,深受隨侯寵信的少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戰派,他對季梁的謹慎深感不屑,以他的經驗來看,楚軍就是一塊自動送上門的肥肉,上次隨候原本已經要發兵了,被季梁一通長篇大論砸得暈頭轉向,志氣大傷,這次決不可再讓他當面指著鼻子說我們不懂得治國之道,不得神明庇護啦。因此向隨侯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建議:“必速戰,不然將失楚師!”

這是《左傳》記錄的原話,如果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必須要速戰速決,否則的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機會來消滅楚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