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國崛起(第4/25頁)

現代人很難理解古人那種從容和坦然,更難理解他們那種舉重若輕的說話方式。“你要滅掉楚國?那好,我會恢復它。”輕飄飄的一句話,沒有“你不要不自量力”或“你要以大局為重”之類的說教,就如同說“你要掀翻桌子?那好,我會扶起它”那麽簡單。

倒是伍奢說了一句狠話。

據《左傳》記載,伍尚一到郢都,便被拉去和伍奢一同斬首。伍奢在臨死之前說:“楚君,大夫,其旰(gān)食乎!”

楚君自然是指楚平王,大夫則是指費無極,當然也可以泛指楚國君臣。旰食即晚食,意思是你們等著伍員的報復來臨,到時疲於奔命,想按時吃飯都難啰!

【伍子胥的神奇復仇路】

伍子胥的復仇,無疑是春秋戰國史上最具有戲劇性的故事。眾所周知,他後來借助吳國的力量,果然達到了消滅楚國的目的。但是關於這一段歷史,《左傳》的記載很簡潔。比如說,伍子胥離開楚國之後是如何來到吳國的,《左傳》僅有“員如吳”三個字,簡潔之至。司馬遷想必看了很不過癮,於是在《史記》的“伍子胥列傳”中加了很長一段傳說。而東漢的趙曄更是煞有介事地整了一部《吳越春秋》,將伍子胥的故事說得有滋有味。另外還有一部至今查不出作者的《越絕,也對伍子胥多有描述。

綜合各家之言,伍子胥的復仇之路應該是這樣的——

他首先去到宋國,找到了流亡在那裏的大子建。這個決定說明伍子胥是相當有政治頭腦的。要想找楚平王復仇,手裏頭必須有一張王牌,而大子建無疑是他能拿到的最好的王牌。但是他的運氣顯然不太好,宋國當時正是宋元公時期,華、向二氏作亂,政局動蕩不安,沒有人顧得上大子建這位落魄的楚國王子。伍子胥和大子建商量,與其呆在宋國耗費時間,不如到其他地方碰碰運氣,於是兩個人又來到了鄭國。

鄭定公倒是相當禮遇大子建和伍子胥,讓他們住在賓館裏,衣食住行都有專人照顧。也許在鄭定公看來,大子建畢竟是楚平王的親骨肉,說不定哪一天楚平王回心轉意要大子建回去呢!這樣的客人不能得罪,得好好供著。

但是對於大子建來說,錦衣玉食並非所求,尋回失去的地位才是最迫切的需要。他在新鄭住了幾個月,按捺不住寂寞,偷偷跑到晉國去見晉頃公。

這個時候的晉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根本沒心思插手楚國的內政。晉頃公更是泥菩薩過江,自身岌岌可危,但他還是擺出大國元首的架子接見了大子建。傾聽了大子建的哭訴之後,晉頃公提出一個相當坑爹的建議:“既然鄭伯那麽信任你,你何不回到鄭國去發動一場政變?到時候晉國出兵幫助你,裏應外合,把鄭國給滅了,你就是鄭國的主人。”

大子建怦然心動。回到鄭國,他便緊鑼密鼓地準備政變。鄭定公發現不對勁,派人跟蹤大子建的行蹤,很快發現他在圖謀不軌。結果大子建被抓起來砍了頭,伍子胥僥幸逃脫,帶著大子建的兒子熊勝偷偷離開了新鄭。

以上遭遇使得伍子胥明白,要想報殺父之仇,宋國、鄭國甚至晉國都靠不住,非得找吳國不可。但是去吳國的路途充滿兇險,因為從河南到江蘇,必須經過安徽的大部分地區,這一帶,當時正是楚國的版圖。而且楚國方面得知伍子胥從鄭國逃出,也加強了搜查力度,嚴防他從眼皮底下逃脫。

諸多傳奇故事發生在這一次冒險的旅途中。

在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伍子胥遇到了最嚴密的盤查。當地守將把他的畫像掛在關前,過關的行人必須站到畫像前,一個個接受對照檢查盤問。伍子胥在附近的村落中躲了四五天,一直想不到過關的良策,急得頭發都白了。正在這時,一個被稱為東臯公的好心老頭認出了他,將他和熊勝接到自己家裏,又叫來自己的好朋友皇甫訥與伍子胥相見。

原來皇甫訥長得和伍子胥很相似,加上伍子胥一夜白頭,使得皇甫訥看起來更像是正版的伍子胥。三個人商議好之後,由皇甫訥假扮伍子胥去過昭關。守關的士兵看到皇甫訥那副緊張的神情,再對照畫像一看,立馬認定他就是伍子胥,不由分說,將他抓了起來送到長官那裏。而真正的伍子胥則趁亂跟著人群通過了昭關。

等到伍子胥走遠了,東臯公才拄著拐杖慢慢悠悠地來到關裏找守將,向他表示祝賀,並提出要看看伍子胥。東臯公在當地很有人望,守將和他也很熟,於是將“伍子胥”提出來。東臯公一看便笑了:“兄弟你搞錯了,這個不是伍子胥,他叫皇甫訥,是糟老頭我的好朋友,今天約好了去郊遊,怎麽被你給抓起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