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樂毅率五國聯軍大破強齊(第3/9頁)

在郭隗、劇辛、樂毅等人的輔佐下,燕昭王奮發圖強,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使得燕國逐漸富強起來。在這期間,燕國還積極向東北擴張勢力,擴大生存空間。在將軍秦開的率領下,燕軍主動出去,一舉擊破東胡部落,辟地千裏,在那裏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應該說,到公元前284年,燕國已經做好了向齊國報仇的一切準備。國內兵強馬壯,士卒摩拳擦掌;國外反齊統一戰線形成,秦、趙等國協調一致;再加上蘇秦在齊國潛伏多年,將齊國的軍政外交情報源源不斷送到薊城,燕軍對齊軍的動向已經是了如指掌。

這一年春天,蘇秦在給燕昭王的密報中寫道:“齊國這些年來南攻楚,西困秦,窮兵黷武,已經是積蓄散盡,人民憔悴,士卒疲敝。現在又舉全國之力攻占宋國,還妄圖收服泗上十二諸侯。這不過是齊王本人不自量力罷了,齊國已經燈枯油盡,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樂毅伐齊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樂毅為上將軍,征發全國軍隊出征齊國。趙惠文王也“以相國印授樂毅”,表示樂毅有指揮趙軍的權力。秦國派都尉斯離率軍與燕、趙兩軍會合,韓、魏兩國也派出部隊。於是組成了浩浩蕩蕩的五國聯軍,在樂毅的統一指揮下,取道靈丘(今山東省高唐)進入齊國。

這個時候,齊閔王終於醒悟了一件事,派人將蘇秦抓了起來,拉到臨淄大街上,處以車裂之刑。

春秋戰國時期的刑罰雖然殘酷,但在史料記載中,被判車裂之刑的人不超過十個。因為車裂之刑實在是太殘酷了,如果不是罪大惡極之徒,一般都不會使用這一酷刑中的酷刑。

由此可見齊閔王對蘇秦的恨。

假如他知道,蘇秦做這一切,並非出於對齊國的恨,也不是出於對燕國的同情,更不是為了什麽榮華富貴,僅僅是為了完成作為一個縱橫家的收山之作,為了讓後人在史書上蘇秦這個名字前冠以“縱橫家”三個字,又會作何感想呢?

他或許會對人世的無常發出一聲感嘆吧!

就像這片四分五裂的大地一樣,蘇秦最終走向了四分五裂。對於這一結局,蘇秦早有心理準備,他用微笑迎接了逮捕他的士兵,也用微笑面對了成千上萬唾罵他的臨淄市民。直到五輛馬車將他整個身體拉直的時候,他才略帶驚慌地說了一句:

“痛!”

是不是痛並快樂著,後人不得而知。

做完這件事後,齊閔王動員全國的兵力,以觸子為將,在濟水以西布陣,與五國聯軍對峙。

齊軍連年征戰,早就疲憊不堪。作為主帥的觸子,對這一點是看得很明白的。他命部下在濟水沿線構築防禦陣地,寄希望於拖延時間,想等聯軍出現疲態的時候再伺機出擊。

然而,這一正確的作戰方略被臨淄城內的齊閔王視為懦弱。他不斷派出使者,督促觸子主動進軍。觸子堅決不從。齊閔王失去了耐心,派人給觸子帶話說:“你再不戰,我便滅你九族,挖你祖墳!”

這句又狠又傻的話決定了齊國的命運。

觸子左右為難,出戰必敗,不戰必死。於是按照齊閔王的旨意出擊。兩軍剛剛接觸,觸子便在中軍鳴金收兵。齊軍本來就沒有戰意,四下逃散,聯軍趁勢掩殺,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濟西之戰的勝利。

事後樂毅不無遺憾地說:“我本來還想和觸子好好打一仗……”但是已經沒有機會了,觸子還沒等戰鬥結束,就獨自駕車離去,不知所終。

濟西之戰後,秦、趙、韓、魏均撤軍回國,只有樂毅率領燕軍繼續東進,越過齊國長城,進逼臨淄。

齊將達子臨危受命,收拾殘兵敗將,退守秦周(臨淄以西),企圖保衛臨淄。

達子向齊閔王提出,齊國現在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請大王將府庫裏的錢財全拿出來分給將士們,好讓他們感恩戴德,拼死殺敵。

齊閔王一聽,腦袋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連聲說:“那怎麽行?”想了半天又說,“聯軍不是已經撤走了麽?現在只剩下燕國的部隊,你難道還對付不了?寡人平時讓你們養尊處優,到了關鍵時刻都派不上用場,莫非都是南郭先生?”

順便說一句,齊宣王喜歡聽吹竽,而且喜歡聽合奏,因此宮裏養著三百人的龐大樂隊,樂師們個個都享受士族待遇。有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但是混雜其中,每逢演奏就做做樣子,不發出聲音,居然也混了多年。齊閔王即位後,喜歡聽獨奏,命樂師一個一個登台獻藝。南郭先生一聽,趕緊腳底抹油,偷偷溜走了。

因為這件事,中國歷史上便多了個“濫竽充數”的成語。齊閔王頗為得意,認為是自己的聰明睿智趕走了南郭先生,從此看人都覺得像南郭先生。稷下學宮在齊宣王時期達到鼎盛,有學子千余人。在齊閔王看來,也不過是南郭先生聚會,不但削減學宮經費,還禁止學究們議論政治,甚至將那年田甲劫王也歸罪於諸子百家鼓動。這樣一來,學宮裏那些當代精英只好卷鋪蓋走人,學宮從此凋零。正好燕昭王千金買骨,這夥人便爭先恐後去了燕國,反倒成全了燕國的人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