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霸主楚莊王

從宋國撤軍的時間是楚莊王二十年,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鞠躬盡瘁,楚莊王再也沒有發動過一場戰爭。

從齊桓公到晉文公到楚莊王,三代霸主中,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有一個愛好——開會。兩位霸主動不動就要開個聯合國大會,他們很享受那種高高在上被吹捧被歌頌的感覺。

可是,楚莊王不喜歡開會,在他的手上,聯合國大會一次也沒有開過。從理論上說,他甚至都不能算是霸主。但是實際上,他可能是最為強大的霸主。為什麽這樣說?

【霸主楚莊王】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以德服人。

論楚國的實力,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相比。但是,在與晉國的爭奪中,中原諸侯更願意接受晉國的領導,為什麽?因為晉國比楚國正統。

相比於自己的先輩,楚莊王更加善於反思。前輩們是以怨恨來面對這樣的現狀,以武力來強迫中原諸侯擁戴自己。楚莊王不是,他的辦法是表現得比晉國更寬容、更誠信、更守禮、更容易親近,從而讓中原諸侯從內心感覺到楚國更可靠,更值得信賴,從而從根本上讓中原諸侯改變楚國是南蠻的成見,心悅誠服地投靠到楚國的陣營。

恢復陳國,寬恕鄭國,寬恕宋國,這是三次典型事件。三個國家很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完全是基於楚莊王的寬容。在那樣的情況下楚國都能寬容他們,足以證明楚國並不是一個以吞並別國為樂的惡國。

同時,三個國家也都對照著來看晉國,結論很容易得出:晉國很不夠意思,很靠不住。

即便對晉國,楚莊王也同樣表達善意,戰場上沒有趕盡殺絕,然後還主動派遣特使修好。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晉國的大夫們對楚莊王都非常尊敬。相信,在解揚第二次回到晉國之後,楚莊王在晉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形象了。

第二,廣交朋友。

楚國人在從前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對於中原諸侯普遍抱有敵意和蔑視,因此他們沒有朋友。楚成王的時候曾經有意改變這一狀況,不過他未能實現。

而楚莊王把自己的地位擺得很低,他主動開始與中原諸侯交朋友,他的特使去了晉國、秦國、齊國,試圖平等地與這些國家交往。

很顯然,晉國人服了。

即便是對小國,楚莊王的態度也是“國無大小,平等交往”。

《說苑》中記載一則故事,說是在戰勝晉國之後,楚莊王在國內修了一個四丈高的高台,請諸侯們前來。這事情換了齊桓公和晉文公,那就是一次聯合國大會了。

哪些國家去了呢?沒有記載。不過鄭、蔡、陳、許甚至宋、魯這樣的國家應該去了不少。楚莊王很客氣,請大家海吃海喝,天南海北外帶黃段子。吃喝得差不多了,就有人提議說要請求簽署盟約,請楚國出任盟主。

“我薄德之人也。”楚莊王謝絕了,他說自己配不上。

諸侯們一看,以為這個老大假謙虛,於是一起來敬酒,楚莊王一飲而盡:“高高的樓台作證,我們在這裏暢談國際大事,今後我要是有什麽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我、指責我。”

“將將之台,窅窅其謀,我言而不當,諸侯伐之。”這,就是楚莊王的稱霸宣言了。

第三,善於反思。

楚莊王的反思精神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嘆為觀止。

前面的例子不用再舉,還是引用《說苑》裏的一則故事:“楚莊王見天不見妖,而地不出孽,則禱於山川曰:‘天其忘予歟?’此能求過於天,必不逆諫矣,安不忘危,故能終而成霸功焉。”

什麽意思呢?楚國風調雨順,沒有各種天災,於是楚莊王在向山川的神靈禱告時就說:“上天啊,你難道忘記我了嗎?”這就是能夠向上天尋求過失,這種人一定不會拒絕忠言諫勸,居安能夠思危,所以最終能夠建立霸主的功業。

而再看看後人,一旦有了天災,所做的就是掩蓋真相、推脫責任,然後號稱戰勝災難,論功行賞,卻完全不去反思天災中有多少人禍的因素。與楚莊王的境界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

第四,慧眼獨具。

楚莊王的智慧是值得單獨拿出來說的。

從消滅鬥越椒到戰勝晉國以及最後的稱霸,楚莊王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遠在當時所有人之上,他比所有人都看得遠,看得深。

同樣在《說苑》中有一則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楚莊王超人的智慧。

楚莊王喜歡打獵,有人就來勸他:“國際形勢空前復雜,現在大王的精力應該集中在怎麽對付晉國啊,怎麽能耽於打獵呢?”

楚莊王告訴他說:“多謝你來提意見,不過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打獵不僅僅是為了娛樂啊,我的主要目的是發現人才。能夠用棒子打死老虎的,我知道他很勇敢;能夠徒手與犀牛搏鬥的,我知道他是個大力士;打完獵之後能夠與大家分享獵物的,我知道他是個仁義的人。”楚莊王就是依靠這樣的辦法,得到了三個賢士。所以,只要有了好的志向,就沒有不好的行為,說的就是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