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〇章 越亡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越春秋的歷史,就是一部復仇史。

仇恨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上面太史公所說的“怨毒之於人甚矣哉”。從巫臣到伍子胥到伯嚭,再到夫差、勾踐和白公勝,仇恨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報仇則是他們奮鬥的目標。

在這個報仇的過程中,忍受屈辱成為一種歷練,伍子胥過昭關,沿街乞討;勾踐養馬嘗糞,臥薪嘗膽,都成為千古傳奇,所以太史公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但是,仇恨往往令人失去理智,失去判斷,失去更遠大的目標。

吳國,在幾個仇恨者的幫助下迅速崛起,但是崛起的只是軍事,這為他們窮兵黷武創造了條件,也就為他們的滅亡創造了條件。

迅速崛起,快速滅亡,吳國經歷的是一個“快餐式”強國過程,之後灰飛煙滅。

那麽,越國呢?在仇恨中強大起來的越國呢?

越國也無法逃脫這樣的命運。

【越國滅亡】

關於越國的滅亡,歷來也是一個迷局。

按《史記》,越國亡於楚威王和齊威王年間,可是,楚威王和齊威王不在同一年代,所以,這個說法自相矛盾。

如果越國亡於楚威王年間,應該是在楚威王七年(前333年),這距離勾踐稱霸已經一百四十年。一百四十年間,當時第一大國越國竟然無聲無息地度過,實在不可思議。何況,在《史記》楚世家中,根本沒有記載楚國滅越國這段歷史,而如此大事竟然沒有記載,也實在是匪夷所思。

根據《史記》,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國滅莒。莒國距離楚國很遠,要滅莒必須跨越越國,並且,越國首都瑯邪在莒國以北,越國本土在莒國以南,越國可以容忍中間夾著一個莒國,但是絕對不會容忍中間夾著一個楚國。

所以,楚越之戰似乎應該在楚簡王元年,楚國戰勝越國,順手滅掉了莒國,之後攻占越國首都瑯邪。

也正是因為越國在幾十年間迅速滅亡,所以歷史上的記載很少。

暫且放下這個年代的迷局,來看看越國怎樣滅亡。

越王勾踐稱霸之後,遷都瑯邪。

此時,各諸侯國都是亂作一團,忙於內部權爭,國際爭端相對較少。而勾踐也無心討伐,因此就在海邊頤養天年。

勾踐死後,越國首都依然在瑯邪。

也不知道傳了幾輩,到了無疆為越王,決定重新稱霸。

越國大軍集結在淮水一帶,準備北上討伐齊國。

此時的齊國國君是齊宣公,眼看著無緣無故被討伐,急忙派人前往越國,忽悠越國人。

“大王,沒事討伐我們幹什麽啊?有什麽意義啊?得楚國者得天下啊,您要是不打楚國,既不能稱王,也不能稱霸啊。”齊國特使沒懷好意,想把戰火引到楚國人那邊去。

“我們不是不想打楚國啊,可是現在楚軍兵力集中,不好打啊。我們原本想讓你們各國牽制楚國兵力,我們好打楚國。可是現在齊國和秦國支持晉國的魏家和韓家內戰,沒辦法,我們只好先討伐你們,解決你們的問題。”看來,越王無疆也不是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齊國使者一看,還得繼續深入地忽悠才行。

“大王,越國之強,天下無雙啊,難道您還等著我們跟您一同出兵,南北夾擊,才敢跟楚國人交手?那我告訴你,韓家和魏家那是絕對不敢出兵攻打楚國的,因為他們地盤太小,一旦戰敗,可能就無家可歸了。”齊國特使用激將法。

“那當然不會,我們並不期望你們攻打楚國啊,你們做做樣子,吸引他們的一部分兵力就行了。”越王無疆開始上套了。

“那不就對了?楚國人現在兵分九路,圍攻晉國,威脅齊魯,兵力分散在三千七百裏,這還不夠?大王非要等到晉國和楚國打起來再出兵的話,猴年馬月了。這當口,楚軍主力都在北方,越軍可以從南邊進攻,拿下仇、龐、長沙和澤陵,那都是楚國產糧食和出木材的地方,多實惠?再說了,楚惠王剛死,國家還不安定,多好的時機?要稱王稱霸啊,趕緊打楚國去吧。”齊國使者一通忽悠,忽悠得越王無疆頻頻點頭。

就這樣,越王決定趁火打劫,不攻打齊國,攻打楚國去了。

越國東征,楚國急忙調集三軍迎戰。

幾十年不打仗,越軍的戰鬥力早已經不行了,而楚軍時不時打個小仗,面對北方諸強,戰備始終沒有放松。因此,兩軍交戰,勝負立判,越軍潰敗,越王無疆被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