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找頂鋼盔戴頭上(第2/3頁)

張邈的想法得到了陳宮的支持,作為兗州本土派人士的代表,陳宮當初力推曹操為兗州牧,想的是引進一個強人來保衛自己的家鄉。曹操確實是一個強人,袁術被他打敗,陶謙也不是他的對手,但陳宮並不喜歡,因為曹操不僅是強人,而且太招事。

曹操就任兗州牧以來就戰事不斷,袁術打上門來當然該還擊,但打跑就行了,幹嗎還要追?陶謙挑事,把他拒於州境之外也就行了,幹嗎要深入徐州上千裏,打到陶謙的家門口?這樣的戰略不符合兗州本土派的利益,陳宮在心裏堅決反對。

前線一開打,後方就得供人、供糧,曹操讓陳宮在後方搞後勤,陳宮感到給家鄉人民造成的負擔很重,思想壓力很大。曹操打仗為的是他自己的事業,幹嗎讓兗州人為他埋單?陳宮想不明白。

陳宮也逐漸堅定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把曹操趕走。張邈害怕袁紹和曹操加害自己,陳宮一心想把曹操趕走,二人一拍即合,他們的預謀或許開始的時間更早,甚至在曹操征徐州歸來垂泣相對時已經有了,呂布的陳留郡之行就是這個預謀的一部分。

興平元年(194)春天,曹操再次南征徐州。

鑒於上次征徐州時雖打到郯縣城下,卻沒有力量組織攻城,致使整個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次再征徐州曹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不僅將能抽調出來的人馬悉數帶上,而且向冀州的袁紹請求增援。袁紹倒也爽快,派朱靈率部前來聽曹操指揮。

朱靈字文博,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人,後來成長為曹軍中的名將,他這次帶來的有三營人馬。當時正規軍編制一般有部、曲、屯、隊、什、伍六級,沒有營。朝廷中央軍之一的北軍有五營,每營大約有1000多人。如果袁紹派來的援軍是參照北軍進行編制的,三個營應該是四五千人吧。

曹操留下夏侯惇、荀彧、陳宮、程昱等人率不多的守軍留在兗州,其他人都隨他出征。曹操和手下大多數人的家眷都在鄄城,由荀彧、程昱留守;夏侯惇駐守在黃河上的重要渡口和戰略要地濮陽;陳宮負責處理地方日常政務,並督辦糧草,為前線提供後勤支持。

在曹仁的建議下,曹操這次改變了主攻方向,派小部分人馬由兗州刺史部的濟陰郡、山陽郡向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國、下邳國方向佯攻,而主力部隊繞道泰山郡,攻擊徐州刺史部北面的兩個郡國,即瑯邪國和東海郡,陶謙的大本營郯縣就在東海郡。

這個進攻路線和上次剛好相反,上次偏師在東、主力在南,這次偏師在南、主力在東。這樣的進攻路線可以避開陶謙重兵把守的彭城防線和下邳防線,攻擊其相對薄弱的北部地區,並且可以直搗其大本營,令陶謙措手不及。

曹軍還會進攻,這一點陶謙想到了。

但哪個方向是主攻,陶謙卻猜不出來,上次搞錯了敵人的主攻方向,結果吃了大虧。每遇大事陶謙都要先問問他手下的著名佛教徒笮融,陶謙把笮融找來,問他這次曹軍會從哪個方向主攻,笮融煞有介事地說要問問佛,結果昏天黑地弄一通,告訴陶謙說,曹操會從北面來。陶謙深信不疑,把重兵擺在了徐州刺史部北部的彭城、下邳一線,結果又吃了虧。

曹軍主力突然從東面的泰山郡殺出,防守在徐州刺史部北部的陶謙主力始料不及,瑯邪國的五座城池先後被曹軍攻占,曹軍攻下這幾個地方以後大搞破壞活動。陶謙趕忙調集人馬,準備應戰,同時派人給劉備送信,讓他火速增援郯縣。

上次保衛郯縣的戰鬥結束後劉備沒回青州,而是留了下來,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增派了4000名丹陽兵給他,讓他駐紮在小沛。小沛是漢代對沛縣的別稱,即今江蘇省沛縣,當時屬豫州刺史部的沛國。這裏雖然與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國近在咫尺,卻是豫州刺史部的地盤,這讓劉備這個豫州刺史倒也多少有些實至名歸。陶謙對劉備如此優待,甚至不惜拿出自己最嫡系的家鄉兵補充劉備的實力,做的不是虧本的買賣。陶謙看中的是劉備的能力,從而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替自己抵擋曹操。

小沛的位置很微妙,它屬於豫州刺史部的轄區,卻遠離豫州刺史部的中心地帶,像一把劍插在了兗州刺史部和徐州刺史部的中間。陶謙又送官又送人,說白了就是想讓劉備給他當盾牌,曹軍一旦來攻,自己好有一個緩沖區。劉備屯駐小沛期間納本地人甘氏為妾,他的正妻名字無考,只知道他的幾任正妻都死了,並且他的生育能力好像也有問題,至少到現在也沒有兒子,甘夫人後來到荊州後給劉備生下了後主劉禪,劉備稱帝後封她為皇後。

現在,曹操率軍從瑯邪國攻入東海郡,直逼郯縣城下,而劉備率所部也從小沛趕到了,陶謙命手下將領曹豹率軍出城與劉備會合,在郯縣東郊與曹軍展開激戰。戰鬥在郯縣附近的沂水兩岸展開,雖然對於這場戰鬥沒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記載,不過仍然可以推測出雙方的參戰陣容:曹操方面應該有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淵以及還是基層軍官的史渙、典韋、樂進等人;劉陶聯軍方面,應該有關羽、張飛、趙雲以及陶謙的部將曹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