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巨星隕落五丈原(第3/3頁)

諸葛亮用盡了各種辦法引司馬懿來戰,但渡過渭水後的魏軍始終避而不戰。諸葛亮多次派人到司馬懿那裏下戰書,還送給司馬懿一些女人的服飾以激怒司馬懿,司馬懿把衣服收下,既不生氣也不出戰。

魏軍將領卻沒有這麽好的脾氣,紛紛請戰。開始還好辦,時間一長司馬懿也有了壓力,他於是鄭重其事地給魏明帝寫了一封請戰書,言之激昂,請求出戰,為表示鄭重,司馬懿特意讓手下的主要將領們一一署上名。魏明帝當然明白司馬懿的用意,知道司馬懿快扛不住了,到他這裏搬救兵來了,於是派衛尉辛毗為特使前往軍前,名為慰問,其實是阻止眾將的請戰行為。

辛毗是曹魏老臣,被稱為骨鯁之臣,事曹氏父子三代,以耿直著稱,一旦認定的事就會堅持,誰的面子都不給,曹叡命辛毗兼任司馬懿的大將軍軍師,持節,前往關中前線。蜀軍又來挑戰,司馬懿頂不住壓力,表示要出營迎戰,辛毗拿出魏明帝賜給的節,立於營前,魏軍不能出。

姜維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諸葛亮,憂慮地說:“辛毗一來,魏軍不會再出來交戰了。”司馬懿的把戲瞞不過諸葛亮,他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之所以再三向上面請戰,是做給下面的人看的。為將的,率大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辦法對付我們,用得著向千裏之外請戰嗎?”

這段相持的時間長達幾個月,在此期間雙方也有一些往來。

司馬懿每次視察軍陣都相當隆重,必然穿戴全副武裝,他沒見過諸葛亮,不知道諸葛亮平時穿什麽,就派人出去看,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坐著一個簡單的小車,頭戴葛巾,手裏拿著羽毛扇指揮三軍,蜀軍隨他的號令整齊進退,司馬懿聽完,感嘆道:“諸葛先生真有名士風采啊!”

有一次,司馬懿會見諸葛亮派來的使者,不問軍中大事,只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問得很詳細。在兩國交戰期間主帥的一切都是軍事機密,包括健康情況、生活規律、個人嗜好等,從這些蛛絲馬跡中可以推測出對方很多有用的信息來,從這一點看司馬懿挺賊。蜀國的使者顯然警惕性不高,對司馬懿有問必答:“諸葛丞相日夜操勞,睡覺很少,軍中二十杖以上的處罰他都親自過問,飯量也小,每天不過數升。”蜀漢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大家說:“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很差,堅持不了太久。”

諸葛亮的身體狀況確實很糟糕。

長年的操勞,正可以用“積勞成疾”來形容,加上戰事膠著,勞力之外更勞心,諸葛亮真的病倒了。轉眼到了秋天,秋風起,天氣涼,秋風蕭瑟,又容易讓人感傷,諸葛亮的病情竟然嚴重起來。消息傳到成都,後主劉禪大為驚愕,趕緊派朝廷尚書仆射李福星夜趕往五丈原,一方面探視丞相的病情;另一方面還有大事相問。李福趕到五丈原時,看到諸葛亮的病情已經很重了。

李福在病床前向丞相詢問對國事方面的交代,聽完後就急忙回成都復命。走了幾天,李福突然想起來還有重要的事沒有問,於是又返回來重新面見丞相,諸葛亮已知道了他的來意,對李福說:“我知道你的意思,想說的很多,再說一天也說不完,你想的問的,公琰合適。”公琰是蔣琬的字,李福道:“前幾天確實忘了問您這件事,就是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接替大任,所以又回來。我還想再問您,蔣琬之後,誰可以接任?”諸葛亮回答:“文偉可以。”文偉,是費祎的字。李福又問費祎之後誰合適,諸葛亮不再回答。

諸葛亮給丞相長史楊儀等人留下遺命,自己死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下,借助山勢做墳,墓冢大小夠容納棺材就行了,殮葬時穿平時的衣服就行,不用陪葬的器物。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終年54歲。後世傳說他出生於4月14月,卒於8月28日,但史書對此沒有明確記載。有史書記載,諸葛亮病逝的那一天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向西南流射,落於蜀軍大營。

歷史不應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不懼艱難挑戰、矢志不渝的精神受到後世的肯定,他公而忘私的品質也受到高度贊揚。在人們看來,諸葛亮具備治國治軍的突出才能,又有濟世愛民、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品格,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回顧諸葛亮的一生,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都為帝王、將相以及普通百姓所稱頌,已然成為帝王心目中理想的人臣、人臣治國理政的榜樣和普通人平時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