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曹魏第二次托孤(第2/2頁)

當天魏明帝曹叡就駕崩了,這一天是曹魏青龍三年(239)的正月初一。

這是司馬懿第二次受命托孤,按照魏明帝臨終的安排,除了他,同時受命托孤的還有武衛將軍曹爽。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作為曹氏的第三代,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少年時代便憑宗室的身份可隨意出入宮廷,魏明帝繼位後讓他擔任散騎侍郎,後又出任洛陽城城門校尉、武衛將軍等,受到重用。

這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除了侍衛在天子近前並無在州郡任職的經歷,也沒有任何野戰之功,論年紀、論資歷、論功績都與“托孤大臣”這個身份相差懸殊,難道曹氏宗親裏再也選不出人來了嗎?

司馬懿也許就有這樣的疑問,他長期不在洛陽,近一年來又遠在遼東作戰,對朝廷裏的情況並不知情。他不知道的是,圍繞托孤的安排,前一陣朝廷內部曾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鬥爭,他原本並不在托孤大臣之列,後來戲劇性地加了進來。

魏明帝最初確定的托孤大臣是燕王曹宇,他是曹操的兒子、魏明帝的叔父,他的母親是環夫人,神童曹沖是他同父同母的兄弟。魏明帝少年時代接觸的人不多,曹宇是其中之一,二人因此感情很好,魏明帝繼位後加封曹宇為燕王。

魏明帝自感來日無多,想任命曹宇為大將軍,讓他帶著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夏侯獻是夏侯氏族人,曹肇是曹休之子,秦朗是曹操的繼子,這個托孤陣營是清一色的“諸夏侯曹”。

但這個托孤方案最終又被放棄了,一方面是曹宇不願意幹,他性格軟弱,在政治上沒有野心,只想榮華富貴地過上一輩子,不願意操心擔風險;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是有人從中搞了破壞。

搞破壞的人是劉放和孫資,他們分別擔任中書監和中書令,是中書台的一、二把手,朝廷的秘書局一向是尚書台,魏明帝想進一步抓權,就逐漸以中書台相取代,劉放、孫資這麽多年來一直是魏明帝的左右手,參與軍機,深得信賴,同時也招致曹肇、夏侯獻這些人的忌恨。

有一天,夏侯獻看到有只雞棲身在樹上,故意對曹肇說:“你看那只雞,它們還能蹦跶到哪一天?”這幾句話恰巧被劉放、孫資聽到了,也許是湊巧聽到的,也許是夏侯獻故意說給他們二人聽的,總之劉放、孫資十分緊張。恰在這時,魏明帝與他們商量燕王不願意擔任大將軍一事,魏明帝問他們,燕王是謙虛呢還是真的自感沒有這個能力?二人當然抓住這最後的機會,“一致認為”燕王不是謙虛,確實難當此任。

魏明帝又問他們誰更合適,二人趁機推薦了曹爽,你一言我一語,把曹爽一通猛誇,魏明帝於是詔見了曹爽,當場就把輔政的事定了下來,並且又明確司馬懿共同輔政,這當然也是劉放、孫資“力薦”的結果。

劉放、孫資可能考慮到,曹爽即使輔政,但他的能力相當有限,很容易又跟夏侯獻、曹肇他們搞在一起,到時候結果仍然一樣,為防止曹氏和夏侯氏獨攬大權,必須引入異姓重臣做牽制,而司馬懿無疑是最佳人選。多年來魏明帝對劉放、孫資二人一向言聽計從,幾乎所有重大決策都聽取他們的意見,對於司馬懿共同輔政的事,經劉放和孫資左右一“分析”,他估計也深以為是。

曹肇的弟弟曹纂時任大將軍司馬,聽到一些風聲,立即向曹宇、曹肇等人通報,幾個人覺得不妙,趕緊進宮,但天已經黑了,宮門關閉,劉放、孫資利用掌握的權力吩咐任何人不得入宮,曹肇不甘心,天亮了又去,還是不讓進,曹肇越想越害怕,竟然主動跑到廷尉那裏請罪。其實也沒幹啥,既沒犯罪又沒造反,請的什麽罪?說到底是恐懼,覺得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只想保住命、保住富貴,曹家這些子弟,其實只有這點兒出息。

夏侯獻後來費了好大的勁見到了魏明帝,再提輔政人選的事,魏明帝說已經定了,你出去吧,夏侯獻流淚而出。

但後面還有波瀾,魏明帝對曹爽是放心的,但對司馬懿實在放心不下,病榻上傳出詔令,停止先前所議,劉放、孫資聽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趕來見駕,力主維持原議,經過他們又一番“洗腦”,魏明帝同意了。

劉放、孫資擔心再變卦,請魏明帝馬上發布詔書,魏明帝當時病情已經比較重了,對他們說:“我現在疲乏已極,回頭再寫吧!”長期擔任秘書的人,性格往往沉穩有余而勇毅不足,尤其在重大時刻到來時容易猶豫,但劉放和孫資不是一般的秘書,他們是秘書中的極品,劉放上前抓住魏明帝的手,手把手地幫著魏明帝勉強寫下了詔書,二人立即出宮宣布。除宣布了正式詔書,二人還夾帶了“私貨”,假傳魏明帝的話讓燕王曹宇等人今後不得再入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