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語:當年最重入唐人

白村江慘敗之後,使得倭國上下明白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即便烏鴉變成了鳳凰,對面的大唐卻也是神龍一般的存在。

所以就甭多想了,接著跟人屁股後面學吧。

至於怎麽個學法,我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遣唐使。

遣唐使,廣義上來講就是唐朝時代日本派去大唐出訪的使者,這些使者一般按照職責分成三種人,第一種是正兒八經的外交官,去搞外交促友好的。尤其是在白村江戰敗後,倭國方面四年內連派三批使者過去,為的就是示好,請求大唐不要出兵列島。

四年三批,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來講,這個頻率高得驚人。

第二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留學生,說起來這三個字還是人家日本人發明的,他們派過來之後往往會留在長安學習中華文化和先進科技,然後或學成回家報效祖國,或留在大唐繼續發展,或沒有學成但仍回家吃香喝辣。

第三種是幹什麽的在此暫且不說,放到後面再講,這裏先來說一些關於遣唐使的基本情況。

首先來說航路。

當年遣唐使從倭國出發到長安,一般有三條航路可走,分別是北路、南路以及南島路。

北路,從難波出發,一路坐船至九州島北邊的海面,再經對馬海峽,沿著朝鮮半島西海岸一路北上,最後在山東半島的登州登陸,然後走著去長安。

應該講這是一條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航線,邪馬台卑彌呼那會兒就是這麽走的,只不過白村江之戰後,朝鮮半島南部被新羅給占了,倭新兩國正對立著,也就不太方便從人家門口過了,於是只能另辟捷徑,這就有了南路。

南路的前半段和北路一樣,難波坐船到九州北面,然後不往北了,而是一直向西,橫渡大海之後在蘇州或是寧波靠岸,再走陸路去長安。

當然,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漂洋過海是具有很大風險的,而且當時日本用的船是平底船,經不起風浪,很容易出事。一般來講遣唐使能夠全須全尾平平安安地從難波抵達蘇州、寧波,或是登州的概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下,除了一陣風浪過後集體沉到底之外,更多的時候則是會被狂風刮得偏離既定的航路,比方從九州北部被吹到了九州南部。

然後就有了南島路。

和之前的北路、南路不同,南島路並非固定航線,甚至尚無法確定其是否存在,只是從當年記載的只言片語中我們可以知道,每當海面上刮起大風把遣唐船刮到九州南部時,開船的便會順坡下驢地一直南下,沿鹿兒島、沖繩群島朝西北進發,最後在蘇州或是寧波登陸。

對了,雖然一直念叨蘇州、寧波、登州這三個地方,但實際上在那個還沒羅盤的時代,遣唐使們的登陸地點基本是不可能百分百確定的,往往是靠哪算哪,上了岸之後再聯系當地縣府州郡,遞上通關牒文,然後再在他們的安排下前往長安。總之這是一段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旅程。

說完了航路,再來簡單說說遣唐使的日常。

在抵達長安之後,第一類遣唐人員,也就是正兒八經的外交官們,在安頓好一切後要做的第一件正經事是去皇宮報道,告訴皇帝,我們來了,然後奉上信物,比如國書什麽的,這個行為專業名詞叫做“禮見”,通常的地點在大明宮宣政殿,而皇帝一般也是不會出面的,都是交給大唐負責外交的官員來接待;走完這個程序大概數日之後,皇帝便會下詔,說是想親眼見見這批從日本來的客人,於是大家趕緊沐浴更衣熏香一番之後進皇宮,拜見天子龍顏,這個叫做“對見”。

對見一般安排在內朝,也就是皇上處理政務和休息的地方,皇帝通常會問問遣唐使們日本國內的一些情況,比如收成好不好啊,人民幸福不幸福啊,同時也會做一些實質性的指示,像賞賜一點東西,或是讓人給留學生們送點禮物等等。

通常來說遣唐使中的外交人員在歷經禮見和對見兩關之後,任務便算完成了,可以先回住的地方歇著去了。

遣唐使的住所叫做外宅,外宅所在的周邊一塊,是禁止唐朝居民進來的,同時也不讓外交人員出去,這主要是為了雙方的安全考慮。首先是為了大唐的安全,怎麽說你也是一外國人,讓你到處走來走去隨便看,那豈不是連國家隱私都沒了?其次則是為了遣唐使本身的安全著想,畢竟你初來乍到對長安又不特別熟漢語也沒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要讓你到處亂跑萬一走丟了怎麽辦?再被壞人抓去當外國奴賣黑磚窯裏頭算誰的?

不過雖然上述確實是當時規定的律法,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會有例外,畢竟那個年代的各種警備技術還落後得很,而且中國人本身的性格就是來者是客,既然是客當然不會真把你當賊防著,所以遣唐使們還是有不少機會可以零距離接觸長安百姓,切身體驗大唐社會的,比如可以去集市逛逛,買一些好玩的好看的珍奇異寶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