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02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對中國蘇維埃運動的歷史產生了興趣,並在此之後不無後見之明地發現,因為出生在江西贛州的關系,使我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多了些不可選擇的天然條件。自幼的耳濡目染,可以讓我更近、更直觀、更便捷地體會到革命的原初形態,童年時代農村生活的記憶,中學時候學校後山紅軍挖掘的蜿蜒的坑道,大學期間讀到的關於贛南農村社會狀況的國外研究論文,似乎都一起復活,指引著我去追尋當年那場曾在故鄉激起山鄉巨變的熊熊烈火。

2003年,申請關於第五次“圍剿”和反“圍剿”的研究課題獲準,到2005年基本寫出初稿。此後,就是沒完沒了地補充和修改過程。沒有辦法知道存了多少稿,只知道從開始寫作到現在,日常處理文字的電腦已經換到了第四台。

從2002年到現在,正好是十年。接下來,好像就該說“十年磨一劍”了。不過,不想也不能這麽說。因為這十年,當然不僅僅是為這本書而存在,甚至還有幾年,連學術也被悄悄地放到了一邊。生活就像歷史一樣,總是充滿著困惑和選擇,只是這些,僅對於個體的自我有意義罷了。

感謝那些始終予我以鼓勵和幫助的人們,沒有他們,這本書不知道能在什麽時候完成,甚至我的研究也不知道還會不會繼續下去。對於一個常常是處於被動狀態的消極者而言,有時候,一句簡單的肯定、輕聲的慰藉,也許都會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效果。

對於這些無私的幫助,我從不知道何以為報。更主動地投入生活,更潛心地研究學術,更友善地面對他人,或許就是他們期望得到的回應吧。

感謝父母的養育、妻子的支持、兒子的進步。感謝閱讀在給了我一副眼鏡的同時,還給了一雙我自己的眼睛。

2011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