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莫紮特在海外(第4/12頁)

天堂裏的莫紮特:格林德伯恩莫紮特音樂節,1934—1939

猶太文化聯盟首度上演《費加羅的婚禮》的幾個月之後,納粹文化政策的兩位重要受害者被委任負責英國的一個新辦的莫紮特歌劇節的藝術事務。這個歌劇節將在1934年夏季舉辦,地點是富有的地主約翰·克裏斯蒂(John Christie)新近修建的一座歌劇院,位於他在蘇塞克斯丘陵(Sussex Downs)格林德伯恩(Glyndebourne)的鄉間莊園。終其一生,克裏斯蒂都是個狂熱的歌劇愛好者。他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定期拜訪拜魯伊特和薩爾茨堡音樂節,為之深深入迷。他在自己的地產上建造歌劇院,就是想把這兩個音樂節的氛圍移植到英國來。英國的歌劇傳統當時已奄奄一息。1931年,他和女高音奧黛莉·米爾德梅(Audrey Mildmay)結婚,這個項目終於演變成一項認真的藝術事業。

克裏斯蒂最初的想法是把格林德伯恩打造成拜魯伊特那樣,會演出瓦格納的作品。他在1933年6月以他慣有的大膽風格向英國報界宣布,說他計劃上演《女武神》和莫紮特的《唐·喬萬尼》。此外,第二年春季會上演《帕西法爾》,以配合復活節慶典。之後還將上演洪佩爾丁克(Engelbert Humperdinck)的《漢塞爾和葛蕾特爾》(Hänsel und Gretel)和《國王的孩子們》(Königskinder),時間是1934年聖誕節期間。[261]

德國的政治局勢,特別是納粹於1933年對拜魯伊特的挪用,有可能給克裏斯蒂在這個當口推廣瓦格納的熱情潑了冷水。但更合理的情況是,克裏斯蒂逐漸意識到,他造的這座小型歌劇院,演莫紮特比演瓦格納要合適得多。奧黛莉·米爾德梅良好的判斷力在此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到了1933年秋,離實現他的想法似乎還很遠,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音樂界並不把他的計劃當一回事。指揮家托馬斯·比徹姆爵士(Sir Thomas Beecham)——最明顯應該執掌這個音樂節的指揮,把它貶為一件蠢事,甚至拒絕直接和克裏斯蒂商討。

最終,德國指揮家弗裏茨·布什和制作人卡爾·埃伯特(Carl Ebert)在1934年5月和6月來到了第一屆格林德伯恩莫紮特音樂節。這個過程可簡述如下。布什此前是德累斯頓的首席歌劇指揮。之後,沖鋒隊組織示威,抗議他的任職,導致他辭職,並於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瑞典。同行的還有他的小提琴家弟弟阿道夫(Adolf Busch)。盡管納粹幾次三番吸引他回國,布什堅決拒絕再和納粹合作,並積極地在其他地方謀職。他名聲在外,不缺邀約,並已經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哥倫布劇院(Teatro Colón)簽約,於1934年夏的自然年演出季開始任職。

10.20世紀30年代的格林德伯 恩。

1933年11月,第一次有人提出布什可能會對克裏斯蒂的想法感興趣。可以理解,布什不願意和阿根廷單方面違約,因此不得不謝絕克裏斯蒂的邀請。巧的是,哥倫布劇院的一場經濟危機讓他改變了主意。1934年1月,他暫定同意執掌首屆格林德伯恩音樂節。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決定可能顯得沖動,因為和克裏斯蒂的談判是通過第三方進行的,也沒有辦法證實他的想法有多認真、多可行。

由於離音樂節既定的開幕時間已經非常短,布什發現他處在令人艷羨的有利位置:他能夠決定他前往格林德伯恩的具體條件——這對於在這段時間裏被迫離職的音樂家來說是空前的。他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克裏斯蒂必須雇一個歌劇制作人。克裏斯蒂本來有可能想聘用馬克斯·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他很可能在薩爾茨堡看過他的制作,但開不出足夠好的條件。不過,布什最推薦的是卡爾·埃伯特。埃伯特直到1933年的頭幾個月都是柏林市立歌劇院的導演,同樣是被納粹免職的。和布什一樣,埃伯特也已經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簽訂合同。並且,他和這位指揮已經在1932年薩爾茨堡的《後宮誘逃》制作中打下了堅實的合作基礎。埃伯特看有可能重續合作,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從一開始,雙方就明確,布什和埃伯特對音樂節的藝術層面擁有完全的控制,包括獨唱選角,而經濟事務則由克裏斯蒂負責。另一項建議後來從1936年開始正式執行,就是聘請一位總經紀人,由他負責請到最好的歌唱家。布什和埃伯特又一次推薦了理想人選:魯道夫·賓格(Rudolf Bing),一個出生於維也納的猶太人,之前在達姆施塔特和柏林在埃伯特手下工作過,後來也被納粹免職。言歸正傳,克裏斯蒂最初宣布上演《唐·喬萬尼》的計劃還是擱淺了,因為布什和埃伯特推薦上演另兩部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女人心》,共演六場。這兩部歌劇在1939年之前將一直是格林德伯恩歌劇節的主要劇目。《魔笛》和《後宮誘逃》在1935年加入上演劇目,《唐·喬萬尼》在1936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