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士大夫的理想主義情結

官家集團內部有先做官後做文人的,這種情況不多;先做文人後做官的,卻大有人在。

一般說來,適應力強的文人,做官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一夜之間他們將自己的文骨狠狠地甩掉,天亮後重新出發,混跡於官場;從那一刻開始,他們像換了個人似的,將權力視為膜拜的圖騰,將官家利益視為個人命途。他們將官場作為文人唱和的遊戲場所,就像他們曾經以一個成功文人的形象為世人所接受。既然說到遊戲,那麽任何遊戲都回有它相對固定的規則,無論是怎樣的規則,只有遵守了,才有可能被其他玩家所接納,否則就會有被排擠出局的危險。這些規則可以說經過了千錘百煉,而且不斷成熟、完善並被默認和遵守,所有為官者大多是心照不宣,認為只有遵守它才會達到自己所需求的彼岸。

在這裏,我就拿出屈原和司馬相如這兩個文人特例來說道說道。

屈原的痛苦指數

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它曾經像水面下的蓮藕一樣悄悄萌芽生長,不被世人所察覺,但卻又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標準形象。這就是我在這裏要提到的屈原情結,每個官家文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情結。

屈原二十二歲起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幹的是高級秘書的活兒,當時正值七雄激烈爭鬥之際。由於屈原與楚王是同宗一脈,體內流淌的是貴族的血液。當時貴族中最牛的要數昭、屈、景三大家族,屈原他們這一宗是三大家之一,所以他曾做過“三閭大夫”。作為“三大天王”的其中一支,屈原在當時來說擁有足夠讓他驕傲的資本。二十二歲就在中央核心部門占據重要位置,可謂前途無量。

除了天生的貴族命,屈原的才華完全夠得上是光芒萬丈。綜合史料,我們會得出屈原的這樣一組形象:喜歡戴高帽、佩長劍,知識淵博,記憶力極好,最主要的是他有洞察政治興衰變化的眼光,而且能言善辯。正因為如此多的優點集於一身,他深得楚懷王的信任。楚懷王將中央出台的一些制度性文件都交給他起草,推行變法之事。在這之前楚國已經有了吳起變法的先例,剛剛主政的楚懷王也想在這上面做做文章,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因此他全力支持屈原提出的改革方案。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這時候楚國的政權已經完全掌握在貴族重臣的手中,屈原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觸及到了他們的個人利益。為了保持個人既得利益,這些人很自然地聯起手來反對變法。我們這個民族有著眼紅的歷史,一個人紅,就會有一百個人琢磨著怎麽把你抹黑。與屈原官位相仿的上官大夫見屈原年紀輕輕就得到一把手的重用,便產生了羨慕嫉妒恨,想和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害怕變法損害到貴族的利益,就想先審查變法憲令的草稿,屈原當然沒有同意。上官大夫就在楚懷王面前挑撥離間,楚懷王聽信了讒言,也就慢慢疏遠了屈原。屈原變法強國的願望在現實面前戛然而止,這讓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古代做官的真正目的是什麽?請記住:永遠是利益。那麽屈原為什麽做官?答案也當然逃不開利益二字。不過屈原的利益是建立在忠君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官家的正統利益。君、國這兩個範疇,在屈原的思想裏,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甚至有可能是君重於國。他先是遭楚懷王貶斥,又遭襄王放逐,但他老先生仍然抱著一顆“九死而未悔”的決絕之心,就像一個不能自拔的單相思情人,除了收獲內心的痛苦還是痛苦。在當時那樣一種歷史背景下,權力結構的變革,西周以來由官家倡導的傳統政教正在失去市場。面對這種失衡的社會變革,“士”這一階層也正在由無條件地奉行官家那一套逐步走向覺醒,他們持“道”不屈,敢與王侯直接叫板;他們對責任的擔當、對真理的追求激發了生活在這一熱情時代的精英分子們的心頭之志。對於處於世族權威(家長制)統治之下的楚國,屈原首先需要服從並忠誠於權威(楚王)和宗族中的長輩(父子關系的擴大和投射),他始終生活在宗族圈內,並欣然接受了這種圈裏圈外的生活狀態。

其實屈原自己比誰心裏都要清楚,要實現自己的完美理想,只有一條路可以讓自己選擇,那就是通過楚王手中的王權方可抵達勝利的彼岸,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屈原認準了這條路,並準備一條道走到黑。但這條路又是完全不靠譜的,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他把國家的前途系於君王一人,這本身就是士大夫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作為這個時代的高知,屈原們擅長思考,但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卻始終在回避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有一天皇帝倒台或者死掉,他們到底該怎麽辦?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當這一刻來臨之際,這些“九死而未悔”的士大夫除了陷入一種世紀末的茫然狀態,就是用一廂情願的回憶來溫暖現實的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