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煬帝事四夷

煬帝之事四夷,始於西域,導之者裴矩也。《矩傳》雲:時西域諸蕃,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遠略,諸商胡至者,誘令言其國俗、山川險易,撰《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奏之。其序曰:“突厥、吐渾,分領羌、胡,為其擁遏,故朝貢不通。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序又言:“自漢通西域,雖大宛以來,略知戶數,而諸國山川,未有名目;姓氏、風土、服章、物產,全無纂錄。兼並誅討,互有興亡。或地是故邦,改從今號;或人非舊類,因襲昔名。兼復部民交錯,封疆移改;戎狄音殊,事難窮驗。此書所記,凡四十四國。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其書當有可觀,不能以其意在長逢,以人廢言也。帝引矩親問。矩又盛言胡中多諸寶物,吐谷渾易可並吞。帝由是甘心焉。復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國。帝有事於恒嶽,鹹來助祭。將巡河右,復令矩往敦煌。矩使說麹伯雅、吐屯設等,啖以厚利,導使入朝。參看上節。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裏。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見下。帝至東都,矩風帝令都下大戲。見上節。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幄帳,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蠻夷與民貿易。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

《隋書·矩傳》雲:“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此乃誇飾之辭,能來為商賈者,其愚必不至此。《舊唐書·矩傳》雲“夷人有識者鹹私哂其矯飾”,蓋得其實。帝遣薛世雄城伊吾,今新疆哈密縣。令矩共往經略。《矩傳》雲:矩諷諭西域諸國曰:“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城伊吾耳。”鹹以為然,不復來竟。《世雄傳》雲:與突厥啟民可汗連兵擊伊吾。師次玉門,啟民背約,兵不至。世雄孤軍度磧。伊吾初謂隋軍不能至,皆不設備,聞世雄兵已度磧,大懼請降。蓋初亦欲用兵,逮後突厥之兵不來,若伊吾之民堅拒,則其勢殊可危,止其來競,實矩說諭之功也。玉門,隋縣,在今縣東。矩又請反間射匱,令潛攻處羅。後處羅為射匱所迫,竟隨使入朝。見下。從巡塞北,幸啟民帳。時高麗遣使通於突厥。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矩請面詔其使,放還本國,令速朝覲。不然者,當率突厥誅之。帝納焉。高元不用命,始建征遼之策。《酷吏·元弘嗣傳》雲:大業初,煬帝潛有取遼東之意,遣弘嗣往東萊海口監造船,則征遼之意,實不始於是時,謀亦非出於矩。特矩畫是策,有以速其行耳。東萊見第二節。矩於外交,不可謂無才,然時邊方無釁,勤遠略徒以勞民。煬帝之縱侈,矩寧不之知,顧又長逢其惡,其罪實不可恕也。

《西域傳》雲:“煬帝時,遣侍禦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蕃諸國,復令裴矩於武威、張掖間往來以引致之。其有君長者,四十四國。此即據裴矩《西域圖記》序以為言。序雲:“二漢相踵,西域為傳,戶民數十,即稱國王,徒有名號,乃乖其實。今者所編,皆余千戶。其山居之屬,非有國名,及部落小者,亦多不載。”則其所載,實尚不全也。大業中,相率來朝者三十余國,帝因置西域校尉以應接之。尋屬中國大亂,朝貢遂絕,事多亡失。今所存錄者,二十國焉。”蓋謂高昌、康、安、石、焉耆、龜茲、疏勒、於闐、汗、吐火羅、悒怛、米、史、曹、何、烏那曷、穆、波斯、漕,及統於安之畢國也。在安西百余裏。諸國緣起及釋地,均已見《秦漢史》及《兩晉南北朝史》。其中惟高昌王為漢人,深有慕化之志。高昌在拓跋魏時,屢求內徙,見《兩晉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八節。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其王麹伯雅來朝,因從擊高麗還,尚宗女華容公主。至八年(612年)乃歸蕃,下令國中解辮削衽。《傳》雲:“雖有此令,取悅中華,竟畏鐵勒,不敢改也。”案伯雅此舉,自出慕化之誠。當時中國已亂,不必取悅;而鐵勒無強部,亦不足畏也。吐火羅與悒怛雜居,兄弟同妻,蓋嘗為悒怛所據?《悒怛傳》雲:先時國亂,突厥遣通設字詰強領其國,通設,蓋謂能自通於可汗之設?其人名詰強。則又隸屬於突厥矣。此外皆昭武諸姓及西域舊國。其來也,亦以市易之利而已。

吐谷渾主伏允,煬帝即位,遣其子順來朝。時鐵勒犯塞,復請降,帝遣裴矩諷令擊渾以自效。鐵勒許諾,勒兵襲渾,大敗之。伏允東走,保西平境。帝復令觀王雄出澆河,隋郡,今青海貴德縣。宇文述出西平以掩之。述追之急,伏允南遁山谷間。據《吐谷渾傳》。《宇文述傳》:襲渾者為契弊歌稜。渾遣使請降求救。帝令述屯兵西平之臨羌城,撫納降附。渾見述擁強兵,不敢降,西遁。述乃追擊之。契弊歌稜,見下。臨羌城,在今西寧西。其故地皆空。《吐谷渾傳》。《傳》又雲: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裏,皆為隋有。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案此即指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見上節。鄯善、且末,蓋高昌、伊吾所獻,西海、河源,則吐谷渾之地也。時大業四年七月也。明年三月,帝西巡。伏允保覆袁川。在今青海東北境。帝命分兵屯駐,四面圍之。伏允以數十騎遁去。遣將追捕,皆為所殺。《本紀》。伏允率二千騎客於黨項。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余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禦焉。《劉權傳》:煬帝命權置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留鎮西境。在邊五載,諸羌懷附。吐谷渾余燼遠遁,道路無壅。河源等四郡之設,《本紀》在大業五年六月,則伏允之復其故地,當在十年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