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唐中葉後四裔情形

第一節 東北諸國

唐自天寶已後,內亂紛紜,已無暇復及域外之事。然其余威振於殊俗者既久,故四方諸國,來朝貢者尚多,而其文教之漸被於東方者為尤廣焉。

句麗、百濟亡後,半島三國,已僅余一新羅。新羅自法敏而後,國勢日盛。傳三世至興光。開元末,唐始明與以 水以南之地。《冊府元龜》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新羅王謝 江以南敕令新羅安置表》,新舊《唐書》俱失載。興光亦助中國,敗渤海海上之師。蓋其極盛之時也。又三傳至乾運,為其相金良相所弑,國運始衰。乾運之死,事在建中四年(783年)。《新書》本傳但雲乾運死無子,國人共立宰相金良相,據彼國史籍,則乾運實為良相所弑也。《傳》又雲:會昌後朝貢不復至,蓋以其國衰亂之故?唐末,王族弓裔起於鐵原,今江原道鐵原府。後為其將王建所替。又有甄萱者,起於完山,今全羅道全州。亦為建所並。新羅遂降於建。建奠都松嶽,今京畿道開城府,號其國曰高麗。《舊五代史·高麗傳》曰:唐高宗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蓋唐於 水以北之地,至末年始明棄之也。《新五代史》本傳雲: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923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樸巖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932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通鑒》梁貞明五年七月雲:初唐滅高麗。天祐初,高麗石窟寺眇僧躬 聚眾據開州,稱王,號大封國。至是,遣佐良尉金立奇入貢於吳。據《考異》,說出《十國紀年》。龍德二年(922年)雲:大封王躬乂性殘忍,海軍統帥王建殺之自立,復稱高麗王。以開州為東京,即開城。平壤為西京。建儉約,國人安之。躬乂即弓裔,據彼國史籍,弓裔初嘗為僧也。觀復稱高麗王之語,似弓裔亦嘗以高麗自號,故史訛為高氏歟?天福元年(936年)雲:高麗王建用兵擊破新羅、百濟,甄萱以百濟自號,彼國史家稱為後百濟。東夷諸國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則全有半島之地矣。《新史》言建及其子武、武子昭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亦常優答之。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錢,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雲。

新羅、高麗之人,入中國者甚多。新羅:開元十六年(928年),曾遣子弟入太學學經術。至開成五年(840年),鴻臚寺籍其告哀使者、質子及學生歲滿者還國,凡百有五人雲。兼據新舊《書》本傳。《新書·百官志》:崇玄署,新羅、日本僧入朝,學九年不還者,編諸籍,此其以朝命來者也。其人民自來者,鄭保臯言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自海路來;《新書·地理志》:奚州中有歸德州、歸義郡,總章中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鄉之廣陽城,則自陸路來者也。《舊書·李巨傳》:巨母為扶余氏,可見其人之入中國者,皆婚姻相通。又《渾瑊傳》:吐蕃劫盟時,有大將軍扶余準陷於賊。《新書·韋貫之傳》:金忠義,新羅人,以工巧幸,擢少府監。《經籍志》:別集類有崔致遠《四六》一卷,《桂苑筆耕》二十卷,高麗人,賓貢及第,高駢淮南從事。則其入仕籍者,亦不少矣。

日本與中國,雖有一海之隔,然其來者亦甚多。《新書》本傳雲:長安元年(701年),其王文武立,遣朝臣真人粟田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唐尚書也。真人好學,能屬文,進止有容。武後宴之麟德殿,授司膳卿,還之。開元初,粟田復朝,請從諸儒受經。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即鴻臚寺為師。悉賞物貿書以歸。其副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彼國史之阿部仲麻呂。歷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天寶中,復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其學子免橘勢、浮屠空海願留肄業,歷二十余年,使者高階真人來,請免勢等俱還。又《文藝·蕭穎士傳》:倭國使入朝,自陳國人願得蕭夫子為師雲。《舊書》以為新羅使者語。國史所傳如此。彼國史家所記,自遠較此為詳。據所記,在唐世,彼國發所謂遣唐使者凡十有八,苞送唐使四,迎唐使一。始於貞觀四年(630年),而終於乾寧元年(894年)雲。然彼國史家,亦有諱而不書者。《舊唐書·順宗紀》:貞元二十一年二月,日本國王並妻還蕃,則其王嘗一來朝,且與其妻偕來,而彼國史家,必雲建國已來,未嘗臣事中國,通使實始於隋,前此入貢受封者,皆其地方之酋長也,然則順宗初還蕃者,亦得雲地方酋長乎?四夷之朝貢於中國者多矣,在中國豈必得一日本為榮。國之盛衰有時,其興起亦有遲早。日本嘗朝貢受封於中國,又豈足為辱?乃必龂龂諱言之,適見其量之褊也。參見《秦漢史》第九章第七節,《兩晉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