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在條約上簽字,當時中國稱之為“畫押”。

畫了押的當天,李鴻章登船回國。任務已經完成,沒必要在日本多停留了。

但現在還不能算是卸掉了重擔,國內肯定有一場罵他是賣國賊的“大合唱”正等著他。他的遇刺,使這種合唱聲有所減弱,但不可能指望由此而悄無聲息。

在輪船上,李鴻章仍然忙得很。

歸國之後必須立刻向皇上匯報,所以要趕快起好草稿。

“我還是不去北京為好。”李鴻章思忖著,喃喃自語。

“您就稱病躲起來。”兒子李經方說道。

“那你就得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我豁出去了!”

“我也豁出去了!”

李鴻章拿起筆來。

伏維皇上灼知時局,許息戰爭……

他的船艙裏,煤氣燈徹夜未熄。

臣昏耋,實無能為。深盼皇上振勵於上,內外臣工齊心協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幸甚!……

拂曉時分,他寫完了奏折。

4月20日,李鴻章一行抵達天津。他立刻派伍廷芳和科士達去北京,把那份最重要的條約簽字文本投送總理衙門。

批準條約的正式文本將於5月8日在芝罘(煙台)互換。

全國各地掀起了反對批準條約的運動,既有出自憂國憂民之心的,也有李鴻章的政敵趁火打劫。

反對最激烈的當然是客居北京的台灣省民,而且有一些人特意從台灣趕來。他們的運動異常悲壯。

當時李鴻章的最大政敵——兩江總督張之洞從江寧給總理衙門發電報:“恐大學士李鴻章當時傷重昏迷,李經方等人貿然承諾……”

然而,張之洞有什麽好策略嗎?他主張,欲廢除同日本簽訂的條約,必須乞求英、俄等強國的援助,立即締結密約,把新疆數城和西藏腹地割給兩國做報酬。

其實,即使清政府不去懇求,列強也會根據自己的利害來決定是否幹涉。

4月23日,俄、德、法三國正式幹涉日本領有遼東。帶頭采取行動的是利害關系最深的俄國,自不待言。

三國幹涉的結果,是日本不得不放棄占領遼東的權益,這就是另一段歷史的開端。

正值此時,北京城裏英才鱗集,各地的舉人們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其中,也有像廣東康有為那樣早就聞名全國的學者。

康有為號召雲集北京的舉人們:“拒絕批準恥辱的媾和條約,遷都,實行變法!”

立刻有一千三百余人簽名響應。康有為把這份請願書投到都察院,這就是“公車上書”。

都察院拒絕受理,理由是沒有考中進士的舉人還不算有官職。

變法的改革運動就要開始了,而後來破壞這場改革運動的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從沈陽回到天津以後便致力於新軍的創建,一個新軍閥即將誕生。

李鴻章同日本打了敗仗,失掉了心愛的北洋軍,降級為兩廣總督。義和團起事後,他又被請出來,重任直隸總督,1901年死在任上。

義和團,是另一段歷史的事件,但和甲午戰爭有密切的聯系。

李鴻章死後,他的遺產——軍隊、外交、實業分別由袁世凱、伍廷芳、盛宣懷等人繼承。

在台灣,爆發了抵抗日本接管的運動。

去台灣辦理割讓手續的李經方、科士達、馬建忠、盧永銘等人,就是參與下關簽約的那一夥,他們既是前一段歷史的登場人物,又是下一段歷史的第一頁的登場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