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先見神亭(第2/2頁)

孫策也郁悶啊,沒想到曹操對糧草的防備這麽嚴密,他幾次想要摸了曹操的屯糧點,都因為守兵警惕,外加數量超過自己好多倍,而咬著牙沒敢動手——他雖然莽撞,但是不蠢,不可能拿雞蛋去硬磕石頭。辭別舅舅他們,出來已經十多天了,計算繞到敵人後方也六七天啦,就連隨身攜帶的幹糧都快要吃光了,除了假裝強盜搶了幾家大戶莊院外,竟然一無所獲。所以今天好不容易撞見是勛一行,他才要窮追不舍——光燒糧不見本事,而且眼瞧著這支隊伍所護的糧草也不算多,咱得取一員敵將的首級回去,才有誇耀的資本哪!

這敵將也膿包,孫策估摸著應該是名隊率,要麽是縣尉,兩軍才剛照面,對方是掉頭就跑啊,一點兒勇氣都欠奉。孫策是個見了慫人摟不住火兒的主,心說你跑啊,我瞧你能跑多遠去,我瞧你能在老子手底下逃得殘生不能!

所以他一路就追了下來,誰想堪堪追上,卻被斜刺裏沖來一將,硬生生擋住了去路。孫策見慫人是摟不住火,見了強人那更是遇強則強,興奮得忍不住就要發抖——這家夥厲害,別管有名沒名,是啥身份,要是能斬下他的首級,就算人前無可炫耀,我自己都能裹被窩裏偷著樂去。不過話又說回來,“東萊太史慈”,這名字好似在哪兒聽說過啊……於是孫策隨口報了名,然後拍馬擰戟,就跟太史慈在那條深溝旁邊的平地上殺成了一團。當下瞧得還縮在溝裏的是勛眼花繚亂,心說:“我靠這就是大將單挑?!精彩啊,這可是等閑見不著的場景啊!難道說神亭大戰就要重現於……先見於今日了麽?!”

按照原本的歷史,太史慈後來投了劉繇,而孫策問袁術借了兵,前去討伐劉繇,雙方見陣。有人勸劉繇可以任命太史慈做大將啊,但是劉繇不同意,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耶?”許子將就是許劭,是當時著名的評論家,或者更準確一點兒來說,就是一枚相面師加宣傳專家了。為啥用太史慈當大將會被許劭嘲笑,這個史書上沒有說,估計是劉繇瞧不大起太史慈的托詞。

於是劉繇就僅僅任命太史慈當了個偵察隊長,讓他跑前線去探查孫策軍的強弱。也不知道怎麽一來,他就跟孫策當面撞上了——演義上說,是孫策跑神亭嶺上拜祭光武廟,被太史慈瞧見了,所以特意沖上去逮他。這就是神亭大戰的典故,其結果是,孫策拔了太史慈背著的手戟,太史慈摘了孫策頭上的兜鍪,算是打個平手。

其實單挑這種事兒,大多是小說家語,正經歷史上,尤其是漢末三國史上,出現的頻率非常之低,低到令人發指。雖說冷兵器時代,那肯定是要兵對兵、將對將啊,你身為大將不去扛敵方大將,光轉著圈兒地虐待小兵,還要臉不要臉啦?但極少有兩陣對圓了,士兵們都後撤,光兩員武將在陣前單挑的,而都是在混戰中發生的將領之間的對決。

所以說,陣中相遇,誰贏誰敗,其實並不看……或者準確點兒說,並不僅僅看武力值高低——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太大啦。就算你本領通天徹地,當面撞上一個差不離的將領,正惡鬥呢,不定哪兒就冒出一支冷箭來,或者冒出個小兵給你一槍,你擋是不擋,擋了難免失去先手,不擋就……就等死吧。所以歷史上關羽刺顏良、黃忠殺夏侯淵,不見得是他們的武力值比對方高出一個档次去,而是因為本來就是突襲本陣,顏良軍和夏侯淵軍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了,這時候來員猛將一沖,就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為虐死名將的最後一招必殺。

但是雖然史書上語焉不詳,孫策和太史慈的神亭大戰,理論上卻應該是正經單挑,沒有旁人相助的。因為當時孫策身邊還帶著十三名隨從,按照史書上所說,“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而太史慈身邊只有一個無名小將。太史慈再牛逼,難道還能一個打對方十三個,還都是未來江東有名的上將嗎?還是說,按照後世網絡上不負責任的傳言,是無名小將看住了韓當他們十三人?

怪不得網上盛傳,漢末三國第一猛人是這位無名小將,呂布都得往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