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軍泛馬訾(第2/2頁)

介紹完地理狀況,董蒙最後提醒說:“句麗兵不甚強,然盡搜國內,亦可得三四萬眾。且其地九月間即入冬,滴水成冰,寒徹骨髓,中國人不能居也。若伐句麗,請於翌月止。”咱們也就還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發兵攻打啦,要是錯過了這段時間,那就必須得退回來,幹等到明年開春以後。

至於進軍途徑,董蒙說入其國、至其都,只有一條大路,就是從玄菟郡治高句驪指向東南方向,經過紇升骨城,逾渾水,可到丸都山下。可是名雖大路,其實都在山嶺間穿行,軍行不易,倘若敵軍層層堵截,估計前進速度將會非常緩慢。

好在遼東還有不少高句麗舊民,可以召來當做向導。

是勛皺著眉頭,盯著地圖瞧了老半天,然後開口問道:“吾知昔句麗屢侵玄菟,必經此途而來也。然前此破西安平,所徑何道?”

董蒙說他們是沿著馬訾水北岸而來,其實這條道兒更難走,但從丸都山到西安平,七成領土都掌控在高句麗手中,他們當然比咱們熟悉得多啦,途中也不虞有它。咱們如今若經此道前往,距離倒是近便了許多,就怕沿途遇伏啊,比北路更不安全。

眾將議論紛紛,曹真建議還是從大路走,以正兵臨之,只要於路小心,又加上有高句麗人做向導,便不怕遭逢重挫。倘若因為敵軍層層設備,進展緩慢,等天氣實在寒冷了,想要原路退回也並不困難。總之,這是持重之計。

平州刺史夏侯蘭屢經戰陣,想法比較花哨一點兒,他提出了一條新路,就是從玄菟郡北上,先進入夫余境內,然後到遼山轉道而南,這樣就可以繞過紇升骨城,直取丸都山——距離雖然遠了一倍還不止,但前半截地勢都相對平緩,便於大軍行進和展開。

曹真當即提出異議:“使君之策,有三不便也。道路紆長,費時耗力,而恐冬之已至,我師尚未能入句麗界也,將無功而返……”起碼咱們得殺進敵境,跟敵軍見上一兩仗,才好向朝廷交代不是嗎?“其次入於夫余,若彼不肯借道,又多阻礙……”

夏侯蘭一撇嘴,說夫余人要是不肯借道,咱就滅了他們,左右都是蠻夷,打誰不是打啊?

曹真暫且不加反駁,又提出第三點不便來:“若往丸都山,而紇升骨出兵斷我後路,奈何?”

這倒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夏侯蘭咬咬牙關,不再多說什麽了。曹真正打算就此按照中路直取的方針來制定作戰計劃,旁邊魏延突然開口:“延以為,寇既可來,吾亦可往,當循馬訾水而上也。延之水師,可資補益。”

魏文昇挺郁悶,本來受命去助攻交、廣,結果走半道上就遭遇狂風暴雨,被迫退歸東治,自己還差點兒死在海外。此番又接詔命,北上增援遼東,可我不能光跑這兒來幫忙運送兵員和物資啊,我也得上陣去博取功勞哪。你要真從中道而行,那就沒我水師啥事兒啦,難道我們就跟遼東灣這兒幹等著嗎?

天幸地圖上畫著有一條大河,名叫馬訾水,也就是後世的鴨綠江,溯江而上,直接便可抵達丸都山南,不必要先打紇升骨城。而且紇升骨和馬訾水之間還有二百多裏山地,敵方想來斷我後路,難度系數並不算小。

再說了,我用水師掩護陸師經過,然後即將水師在馬訾水中一橫,把強弩“烈風”朝岸上一瞄,你敢過來就是個死啊,根本站不住腳跟。

郭淮、郝昭對魏延此議頗感興趣,紛紛表示可以考慮,鄧艾、石苞品秩太低,基本上沒有他們說話的份兒。是勛正在沉吟,旁邊兒子是復倒先開口詢問了:“未知馬訾水能行海舟否?”

是勛瞥了兒子一眼,暗暗點頭。董蒙回答說,馬訾水從海口直到兩國邊界,在遼東境內段是可以航行大船的,應該沒有問題——因為那年月的海舟其實比江舟也大不了太多,吃水並不深——但在高句麗境內的水文情報就比較缺乏,只是——“今正當盛水期也,每常泛濫……”

魏延說泛濫好啊,這說明岸邊還有不少平地,方便陸軍行進。要是實在泛濫得厲害,幹脆,陸師就乘坐我的舟船直奔丸都山好了。

曹真說了:“若陸師沿水而上,水師自後遮護,必乃可行。然若水泛,陸師但乘舟上,顛簸疲乏,即遇敵,恐難遽陣而戰也。”理論上坐船比走路輕松,但你別忘了,我麾下可有將近半數的旱鴨子哪,未經訓練,恐怕上了船就再走不動道了,倘若倉促遇敵,哪兒還有戰鬥力呀?

眾將議論紛紛,最終必須要請是勛決斷。是勛倒是早就有了腹案了,當即一拍幾案:“乃可兩道並發,無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