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陜甘風雲 第51章 戰事平定後的眾生百態(第2/2頁)

朝廷不願意打仗,也沒錢打仗,漠北的蒙古人隔三差五的南竄,那才是皇上最頭疼的事情,至於什麽西涼、西夏、羌人這些屬於疥癬之患,皇上早有訓示,要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畢竟這都是產馬區,朝廷就指望從這幾個地方買馬呢,關系處不好,誰也占不到便宜。

反正這年頭消息閉塞,西北又是天高皇帝遠,仗也打完了,說什麽都是成立的,柳松坡主筆,寫了一封洋洋灑灑數萬字的奏章,陳述了大周十六年西北邊境摩擦的事件之經過,請注意措辭,戰爭被寫成了摩擦,這正是柳松坡的高明之處。

事件的來龍去脈,柳松坡並不諱言,西涼人仰慕天威,派遣使團進京,竟然被各司推來搡去,回途之中又被汾陽侯折辱,西涼蠻夷,化外之民,一怒之下興起刀兵,我陜甘軍民,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將敵人引到長安城下合圍之,汾陽侯用兵不利,單騎出戰不幸戰死,也算是死得其所,汾陽侯犧牲之後,秦王接管指揮權,一舉扭轉頹勢,西涼軍懼之,鎩羽而歸。

這場大規模的摩擦,起因在於京城某些衙門的不作為,惡化及爆發在於汾陽侯的禦下不利,後來的戰事失利也有汾陽侯的責任,反正壞事都推給死人,功勞都是俺的。

在這一事件中,居功至偉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甘肅巡撫範良臣,一個是秦王殿下,範巡撫堅守蘭州,使敵人有了後顧之憂,秦王力挽狂瀾,在汾陽侯身死之後挑起大任,運籌帷幄,力退強敵,頗有乃父之風,有秦王鎮守西北,大周無慮也。

而且在後續的談判中,秦王以他過人的風度和王霸之氣折服了西涼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他們心悅誠服,答應和大周萬世修好,答應開榷場通貿易,平價出售戰馬,這是秦王的又一大功,從此解決了大周馬政的難題。

不得不承認柳松坡的水平,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也不為過,一場大敗仗被他寫的好像立了大功一樣,反正花花轎子眾人擡,陜甘各地的官員都願意在奏折下面署名。

至於秦王殿下,則另外手書一封密奏父皇,內容相對平淡真實,但主基調和柳松坡的奏章一樣,也是宣稱這是一場大勝,而非失利。

……

深夜,禦史行台衙門,孟葉落神色淡漠的看著面前的一張紙,筆墨不多,但卻真實的描述了這場戰爭的勝負,言辭中立,表述真實,陜甘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兩省土地盡喪,唯有蘭州、長安兩座省城幸免於難,西涼人達到了目的才自願退走。

又看了一遍,孟葉落才用了印,用的卻不是監察禦史的官印,而是另外一方小巧的金印……

長安東門,一個胡人打扮的中年人望著這座古城,百感交集,潸然淚下,一旁的小廝低聲道:“少爺,該動身了。”

中年人點點頭,爬上駝隊中一匹雙峰駝,駝鈴悠揚響起,迎著漫天朝霞,啟程了。

一股風吹過,中年人帽子旁的狐狸尾巴向後飄去,原本長著耳朵的地方只是光禿禿的一片,沒錯,他就是喪家之犬——汾陽侯府三少爺呂叔寶。

汾陽侯死的當天,老夫人就隨他去了,偌大一個家,連續死了四個人,誰也承受不起,三少爺本來就是個無能之輩,現在更加慌張無措,柳松坡騙了他,把爹爹送出城去喪了老命,卻根本不保護汾陽侯的家人,墻倒眾人推,顯赫一時的汾陽侯府瞬間崩塌。

城外幾千頃的良田都充公了,城裏幾十間鋪面也保不住,大嫂子、二嫂子鬧著分家,大打出手,套車往娘家運細軟,傭人仆婦們也悄悄地偷些小物件,呂叔寶的小妾們卷了私房銀子,各回各家,有的嫁人,有的重入風塵。

呂叔寶的仇人太多了,想殺他的人能排出好幾裏去,尉遲光已經放出話來,一萬兩銀子買他的人頭,幸虧二哥以前在黑道上還為了幾個朋友,幫著呂叔寶喬裝改扮,潛出長安,流亡去也。

再次回頭望一望這座承載了自己無限風光,又帶給自己無盡痛楚的城市,昔日輕佻囂張的小侯爺仿佛老了十歲,眼角一滴濁淚湧出。

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