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宮闈驚變 第32章 夏沁心(第2/2頁)

大家還有什麽話說,部隊就怕擰成一股繩,打亂建制分配到各個不同的府縣裏去,隱患才真的是徹底消除,原來安國群王老謀深算,早就算到了這步棋。

“可是,朝廷定下的決議,殿下臨時更改,恐怕……”

“恐怕不妥是吧,無妨,孤已經寫了折子飛馬進京,想必回復即日就可到了。”三殿下招牌式的微笑又浮上面頰。

……

皇宮,禦書房,皇帝龍顏大悅,著實將安國郡王誇獎了一通,到底是自己的兒子,幹的事情漂亮皇上臉上也有光,幾個大臣也跟著誇贊,三殿下處理太湖水寨的手段確實了得,該硬的時候絕對不軟,該懷柔的時候大度的很,死硬分子堅決除掉,願意歸順朝廷的則好生對待,恩威並施,言而有信,安國郡王頗有乃父之風。

“準了!”皇上禦筆一揮,在三殿下的折子上寫了一個“允”字。命人火速送往無錫府。

天佑二十一年,開春就是好兆頭,今年上榜的進士人才濟濟,這又降服了太湖水寨,八百裏太湖終於太平了,冬天雪下的大,害蟲都被凍死了,今年定是個好收成,再加上萬壽節,一切都是那麽的令人充滿希望。

“柳卿以為新科狀元授予何職為好?”不知為何,皇上很突兀的提出這個問題,狀元是稀罕物,但在上位者眼裏,不過是三年一收的政治作物而已,即便是狀元也用不著皇上操心,吏部就安排了,可是皇上既然提起,柳松坡只得認真應對。

“陛下,新科狀元楊峰乃寒士出身,知道民間疾苦,又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只是銳氣太盛,立刻委以大任,那是害了他,不如外放偏遠州縣歷練一下,如能做出些政績,就證明他是個可用之才。”

皇上點點頭:“此言有理,胡卿,吏部是你管著的,這件事交給你辦了。”

胡卿就是左相胡惟庸,大周內閣左右兩相,實行分管制度,兩人各管三部,左相管理吏部兵部禮部,右相管理刑部工部戶部,左相的權力看起來大一些,但是戶部財權在右相手裏,所以尚能互相制衡。

皇上最擅長的就是平衡之道,他知道楊峰是柳松坡的門生,所以讓胡惟庸來安排他的官職,從這小小的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皇上的手段來,身為臣子自然明白皇帝的為君之道,大家都沒說什麽,只是躬身稱道皇上聖明。

……

這段日子裏,西涼人可沒閑著,轉運司和軍統司的人加快了滲透的腳步,收集進攻路線上所有府縣的基本資料,山川河流,城墻道路,百姓民風,軍隊駐紮,這些情報的搜集非常容易,一般人哪有這個意識,閑話之間就能問出來,如果願意下本錢花上幾壺酒的代價,還能從縣裏主簿那裏借來縣志一觀,各種情報自然一目了然,當然你不能裝成行商之人,人分三六九等,士農工商,讀書人的身份才是最高的,倘若弄個假的功名啥的,就更加能獲得別人的尊敬了,這種半吊子讀書人,西涼最不缺。

為了籌辦萬壽節,京師的城墻開始修繕,大周京城的城墻還是沿用前元集慶府的舊墻,歷經戰火已經多處坍陷,城頭長草,磚石破碎,不管是從面子上來說,還是從安全上來說,都必須要修繕了。

想讓戶部一下拿出這麽多的銀子可不現實,大周財政本來就不寬裕,再加上萬壽節的開銷,銀子捉襟見肘,不過朝廷自有辦法,號召天下商賈認捐城墻,最為富庶之地乃是江南,蘇杭熟,天下足,大周富商雲集江南一隅,朝廷號令一出,誰敢違抗,別管情願不情願,捏著鼻子也要認捐一段城墻。

出手最為闊綽的是姑蘇夏家,認捐了整個南段城墻,京師城墻的四分之一都由他們家負責了,這手筆實在是驚人,就連元封也嘆為觀止,修城墻,挖運河是最耗費財力的行為,挖土燒磚,肩扛人挑,動用民夫何止萬千,光每天的夥食開銷就是一個大數字,涼州城墻還不如京城的大呢,都花了上百萬的銀子,京師城墻沒有幾百萬銀子,十幾年的光景是修不好的。

“姑蘇夏家的名聲,我在涼州就曾耳聞,沒想到竟然如此闊綽,簡直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了。”元封感慨道。

“當家的,您聽說的是哪個姑蘇夏家?”葉唐問道。

“怎麽,還有兩個夏家不成?”

“可不是,確實有新舊兩個夏家。新夏家比老夏家還有錢,聽說家主是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呢,名字屬下都探聽到了,叫夏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