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問鼎天下 第33章 灞橋顯祥瑞(第2/2頁)

次日,消息傳來,起義軍大頭領元封親口許諾,所有降官留任,俸祿增加三成,兵進長安,秋毫無犯。

大家一聽,歡欣鼓舞,使者同時還帶來一個消息,這夥反賊並非烏合之眾,而是有著明確政治目標的正規軍,那位叫做元封的大頭領,其實是前朝皇帝的遺孤,正兒八經的太子爺,他們打的旗號是反周復漢,軍容整齊,戰鬥力強悍,遠非省軍可以比擬。

既然是前朝太子,那投降起來心理負擔就小多了,俺們這不是投降,是反正,是投奔光明,官員們的心結終於解開,前途又是光明一片了,至於這位所謂的太子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沒人追究。

可是既然要投降,就得拿個投名狀出來,不然怎麽顯示誠意呢,於是大家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放到了安國郡王和海公公身上……

誰來做這件事情呢,官員們雖然已經打定主意投降,也不願意沾血,畢竟還有變數,若是將來周軍再打回來也好有個退路。

好在有人願意幹這個屠夫的差事,陜甘總捕王小尕領著一隊捕快徑直去了安國王府,半個時辰後,一身血汙的王小尕回來了,手裏拎著兩顆血淋淋的腦袋,一顆是安國郡王張承太的,一顆是陜甘總監軍海公公的,血肉模糊的大家也不敢看,只是抱怨他為什麽不捉活的,王小尕一撇嘴:“想抓活的,你們自己去啊。”

兩顆人頭裝在錦盒裏送了過去,對方很是滿意,雙方約定在灞橋會面,陜甘總督範良臣率領陜甘文武,正式歸順漢軍。

大周天佑二十四年深秋的一天,風和日麗,萬裏無雲,長安城東門大開,一隊人馬浩浩蕩蕩開了出來,直奔二十五裏外的灞橋而去。

灞橋橫在灞水之上,也算是長安的一處名勝了,選擇這裏作為受降地點也是經過一番考量的,這裏地勢開闊,適合進行大規模的儀式。

紅旗獵獵,軍威森嚴,灞橋東側,整整一萬漢軍肅然排列,三千騎兵,七千步兵,龐大的軍陣,槍如林,人如墻,這麽多的人,竟然鴉雀無聲,只有偶爾的馬嘶和嗚嗚的風聲。

一杆五丈高的大纛迎風飄揚,上面繡著一個碩大的“漢”字,離得老遠就能看見,從長安城出來的這些人,心驚膽戰惴惴不安,看到如此森嚴的軍隊,都禁不住大吃一驚。

這是造反的農民們?分明就是訓練有素的精銳!上萬人馬都能排的這麽整齊,肯定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官員們都是見過世面的人,即便不懂行伍,也略知道些道理,和這樣的軍隊作戰,沒有勝利的可能。

他們卻不知道,此時元封麾下的軍隊,已經整合了原先編練的陜西新軍,這些當兵的光練隊列了,排隊自然嚴整,他們吃誰的糧聽誰的話,長官讓幹啥就幹啥,絕不胡思亂想,是最純粹的軍隊。

兩邊的人隔著灞橋站定,元封一身紅袍,胯下雪白的大宛馬,精神抖擻,真有龍鳳之姿,身後正是那杆大纛旗,十六個膀大腰圓的護旗兵站在一旁,一手叉腰,一手握著長矛,威風凜凜,然後是三十二個旗手,每人手中一面兩丈高的紅旗,紅旗獵獵,映著太陽,紅光一片。

再後面是二百名騎兵,每人手中的長矛頂端都飄舞著紅色的綢帶,風一吹,颯颯作響,元封很擅長營造氣氛,這隊列,這紅旗,都在深深地震懾著對面的官員們,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的臣服。

範良臣一身大禮服,下了車,從隨從手中拿過一個朱漆托盤,上面擺著的是自己陜甘總督的印信,雙方已經約定,用這種獻印的方式來宣告歸順。

範良臣捧著印信走上了灞橋,那邊元封也單人獨騎上了灞橋,範良臣跪下將印信高高舉起,元封騙腿下馬,雙手接過了印信。

忽然有人大喊道:“看,河裏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