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一統南北 第18章 渡江戰役(第2/2頁)

鄧雲峰將這套嶄新的袍服鎧甲穿上之後,靜靜地站在炮位上,此時江面上已經搭起了浮橋,隱隱約約能看見漢軍的大隊人馬踩著浮橋沖殺過來,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團團火光此起彼伏,嘯叫轟炸不絕於耳,所謂的南岸江防要塞已成一片廢墟。

“歷朝歷代,總有義烈之士盡忠殉國,大周一朝,就由我來吧,你們散了吧,各回各鄉,記得以後別再吃糧當兵,幹這賣命的營生了。”

數百名士兵飽含熱淚看著他們的總兵穿著最顯眼,最隆重的盔甲準備殉國,誰也不肯離去,衛士長一咬牙,抱起一枚炮彈沖了上去,幫鄧雲峰裝彈,漸漸地,更多的士兵沖了上去,沉寂了片刻的江防一號炮台繼續轟鳴起來。

……

元封坐在江中最大一艘戰艦上,這艘龐大的艨艟裝備了大大小小三百門火炮,威力驚人,一次齊射下去,能轟平一座小城,指揮行船的水師官兵和操炮的炮手都是熟練手,壓制起對岸的炮台綽綽有余。

江面如同餃子鍋,到處開花,本來以為至少要一天時間才能擺平對岸的炮台,哪知道只用了兩個時辰就搞定了,不是周軍的炮台不夠堅固,大炮威力不夠強大,炮火密度不夠密集,彈藥儲存不夠充足,而是操炮的人太不爭氣。

這也難怪,本來朝廷一直向士兵們宣揚,北軍不習水戰,又沒有戰船支援,只能拉著馬尾巴渡江,稱為大家的活靶子,誰知道人家一夜之間弄了幾千艘戰船,這種心理打擊之下,本來就惶惶不可終日的周軍江防兵們不崩潰才怪。

勝利在即,元封臉上浮起了久違的笑意,將千裏鏡拿開,旁邊立刻有人殷勤的接過,畢恭畢敬道:“大王,要不要小的們將戰船往前湊湊,也好看的清楚。”

元封道:“可以,有勞了,李將軍。”

這位李將軍正是早年曾經和漢軍大戰數月的湖廣官軍提督李伯升。

河南會戰失利之後,李伯升帶領本部人馬逃回武昌,左思右想之後,認為天下即將大亂,何不趁此機會渾水摸魚,另起爐灶,湖廣之地兵精糧足,又有楚王大旗號召,不愁沒有人追隨。

於是,李伯升擁立已故楚王的幼子為王,自封為丞相兼大元帥,不再遵從朝廷號令,從此割據一方。

皇帝聞報之後大怒,發大兵來攻,李伯升節節敗退,走投無路之際只好投降了漢軍,漢軍出兵解了他的圍,順便取了武昌。

武昌是長江中遊第一重鎮,水師戰艦數目可觀,民間商船貨船更是不可計數,漢軍在李伯升的協助下,將所有資源整合起來,一股腦順流而下,出人意料的出現在京師江面上。

……

幾輪炮戰之後,對岸炮台就徹底歇菜,連一座開火的都沒了,漢軍趁此機會搭建浮橋,無數船只連成一線,用早已準備好的鐵索麻繩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水上通道,早已按捺不住的漢軍將士蜂擁而至,沿著浮橋向南岸推進。

浮橋船只高低長短不同,加上江流沖擊,難免起起落落,搖搖晃晃,幸虧士兵們早就練習過走跳板,在浮橋之上如履平地,大批士兵陸續通過浮橋抵達南岸,接著是騎兵和炮兵也開始渡江。

突然,已經沉寂的對岸炮台再次怒吼起來,準確的炮彈擊中了浮橋中部,船只被炸得支離破碎,士兵馬匹的殘肢斷體漫天飛舞,斷了繩索又沒有下錨的船在江水中打著旋,順流漂下。

浮橋中斷,損失慘重,元封大為震驚,拿起千裏鏡望去,指著那座最後頑抗的炮台道:“擊中火力轟它!”

水兵用旗語發出號令,十幾艘炮艦掉轉炮口打過去,江防一號炮台頓時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

漢軍過江了,千古天塹在他們面前如同平底坦途,花費巨資修建的江防要塞如同紙糊的一般不堪一擊,江防一失,京師的城墻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漢軍不是蒙古韃子,也不是突厥蠻夷,本來人家就是替父報仇,奪回自己失去的皇位,這場仗打得天經地義,所以上到朝廷高官,下到平頭百姓,對這場改朝換代都早有心理準備。

換誰當皇帝還不是一樣,該吃肉的還吃肉,該吃饃的還吃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