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九曲之戰(上)(第2/3頁)

李慶安沉思了片刻,便點點頭道:“你的方案很好,我采用了。”

……

黃河九曲地區是指黃河上遊的第一個大拐彎弧度內一片土地,也就是今天青海省的同德縣和貴德縣一帶,這裏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成了四面環抱的河谷盆地,氣候溫暖,土地極其肥沃,加上水源灌溉充足,因此這一帶是高原地區最重要的糧食產區,唐軍也在這裏建立了獨山軍和九曲軍,在九曲地區北面更是有武寧軍、威勝軍、金天軍等重兵駐紮。

自開元二十九年吐蕃軍占據了九曲地區後,這片盛產糧食的土地便成為了吐蕃進攻隴右的後勤基地,直到天寶十一年夏天,哥舒翰大軍才重新奪回了這片戰略重地。

目前,駐防九曲地區的唐軍有一萬五千名吐谷渾軍隊,還有剛剛趕來的兩萬唐軍,唐軍主將李光弼命大將李晟來負責鎮守這處戰略要地。

李晟自從在關中郿縣投靠了李慶安後,便重新返回隴右,他命手下部將嶽寧率一千軍隊鎮守石堡城,他本人則率領五千漢胡聯軍在大非川一帶駐防,李晟武藝高強,尤其箭法出眾,他在漢胡軍中的威望都很高,正是在他的安撫下,因哥舒翰率軍離去而一度引發的胡兵騷動迅速平息了,可以說李晟在穩定隴右局勢上功勞極大。

這次李光弼率軍東來,領隴右節度副使、鄯州都督,他便任命李晟為九曲五軍都兵馬使,統帥胡漢兵三萬五千人。

憑著多年和吐蕃人打交道的經驗,李晟發現吐蕃的探子七月以來便開始不斷增加巡查次數,他便意識到,吐蕃人很可能在秋天將發動攻唐,正是有這個意識,他在一個月前便開始加強九曲地區的防禦,沿黃河內道修築烽火台,互相呼應,為了集中兵力,他又撤回了駐紮烏海的三千唐胡聯軍以及四萬余牧民,依托黃河天險來防禦吐蕃軍的進攻,事實證明,他撤回烏海軍民的決策非常正確,達紮路恭雖然占領了烏海,卻沒有像柏海那樣得以大肆屠殺,連牲畜也沒有能得到一頭。

李晟已經得到了情報,三萬吐蕃軍在占領烏海後,又繼續向東挺進,對方的戰術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盡快拿下黃河九曲地區,小麥已經轉黃,再過幾天,九曲地區的小麥就要成熟收割了,屆時吐蕃軍拿下黃河九曲,便正好得到補給。

一般而言,九曲地區的小麥在八月初就可以收割了,但這幾年氣候偏冷,導致小麥成熟期延長,要過了中秋後才能收割,但幾個河谷內氣溫稍高,小麥成熟得比別的地方要稍微早幾天,已經有地方開始收割了。

這天下午,李晟和他的副將楊景雲在米柵城一帶視察糧食的收割情況,米柵城是中唐名將王孝節在九曲地區築成的大糧倉,一共有三座,九曲地區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一座,李晟視察的是南部的獨山米柵城。

米柵城外的巨大廣場上,金黃的麥子堆積如山,數千名軍士和民夫正忙碌地將麥子翻灑,使它們能盡快曬幹,裝包入庫。

李晟見糧食沒有十天的翻曬是難以入庫,他有些憂心忡忡,如果吐蕃軍來襲,必然會影響收麥,很多麥子就將會爛在地裏。

他便問道:“楊將軍,你認為吐蕃人得知九曲駐有唐軍重兵後,是繼續渡河東進,還是停駐黃河西岸,等召回另外兩萬軍後再一起進攻?”

楊景雲也是一名年輕的將領,不到三十歲,家中是湟水縣大族,他十七歲從軍,累功至郎將,哥舒翰任命他為獨山軍兵馬使,他和李晟關系極好,聽李晟問自己,他便微微一笑道:“將軍以為吐蕃主將會是誰?”

李晟想了想便道:“以對隴右的熟悉程度,吐蕃大將中首推馬重英,從吐蕃軍對柏海牧民的殺戮來看,這很像馬重英的風格,我想這次吐蕃主帥也非他莫屬。”

楊景雲又笑道:“如果是馬重英,他會直接進攻九曲嗎?”

李晟也笑了,“馬重英喜歡搶占先機,又善於聲東擊西,如果他來進攻九曲,我估計他不會等軍隊匯集後再進攻,他一定會立刻進攻,而且會分兵兩路。”

話音剛落,一名士兵便疾奔而來稟報道:“稟報李將軍,亂石坎的烽火台點燃了,是三柱黑煙。”

三柱黑煙便意味著有大軍來襲,李晟沉思了片刻,盡管這很有可能是吐蕃軍的聲東擊西之策,但他還是不敢大意,便立刻對楊景雲道:“楊將軍,你可率五千獨山軍趕赴亂石坎防禦,多用弓箭,將吐蕃軍射殺於河中。”

楊景雲抱拳答應,便轉身而去,李晟也沒有心思再視察米柵城了,他立刻下令道:“命令各軍立刻進入緊急戰備,命九曲軍和吐谷渾明察部立刻隨我前往飛雲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