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蝦釣大魚(上)(第2/4頁)

“臣向太後保證,不會傷害到婦孺老人,臣也不會妄加殺戮舊臣,臣只是想做一些官員的職務調整。”

“你不要欺騙哀家。”

“臣以名譽保證,絕不欺騙太後。”

沈珍珠的臉色漸漸緩和了,“好吧!哀家答應你。”

“多謝太後,微臣告退。”

李慶安慢慢退下,沈珍珠似乎想叫住他,可她嘴唇動了動,卻什麽話也說不出來,她的目光一下子黯淡了。

李慶安走了幾步,卻停止了腳步,回頭看著她,眼睛充滿了笑意,他仿佛明白沈珍珠的心思。

“趙王……還有事嗎?”沈珍珠顫抖著聲音問道。

“臣還有一事想請示太後,臣以後會更多關注朝政,會在大明宮設朝房,會經常留宿大明宮內,那樣,宮中的守衛將大大增加,不知太後是否準許?”

“哀家……沒有意見!”

“那臣告退了。”

李慶安退出了偏殿,沈珍珠望著他的背影,她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但又充滿了一種深深的矛盾和無奈。

……

裴遵慶之死所帶來的後遺症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消除,原本的政事堂七相因裴遵慶之死變成了六相,很快崔平出任河東道觀察使,又變成了五相,崔寧補左相後又去了江淮疏通漕運,再加上張鎬出任隴右道觀察使兼安西節度府長史,成為安西的最高行政長官,這樣一來,政事堂實際上只剩下了四相,張筠、韋滔、盧奐以及王縉。

這四相中,韋滔和盧奐是韋黨同盟,王縉是中間派,張筠自成一黨,所以在政事堂中,韋黨明顯占據了優勢,尚書省六部中,韋黨控制住了工、禮、兵三部,張筠控制了吏部和戶部,王縉掌握著刑部。

盡管李慶安曾經暗示過張筠可以鏟除韋滔,但在皇帝缺位的形勢下,沒有確鑿的證據,張筠根本就動不了韋滔,就算李慶安登位,在登位之初,李慶安也不能輕易換相,歷朝歷代的最高統治者,只有當他坐穩了皇位後,他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陸陸續續更換相國。

所以李慶安若想按照自己的意願重建權力構架,那他就必須在上位之前把一切都安排好,現在就是他開始權力重組的時候了。

張筠是一顆非常穩定的棋子,他還想留任一兩年,王縉能力不錯,有改革的銳勁,他也想留任,除這兩人之外,崔寧、顏真卿、裴旻、劉晏、郭子儀等五人也是他想安排進政事堂的能臣。

那麽韋滔和盧奐便是兩個多余的人了,這兩人不僅是兩個相國,他們還是兩個巨大的筐子,所有反對他李慶安的大臣,所有成為他登位障礙的人,都可以把他們一起裝進這兩個大筐中,一並處理掉。

張筠還在為找不到借口鏟除韋滔而發愁,但他李慶安卻找到了,突然出現的瑞兆案不就是最好的借口嗎?

南唐派來的戚珣,就是最好的網,可以將他們一網打盡,至於誘餌,李慶安已經安排了一只美味小蝦,他相信,韋滔和盧奐這兩條大魚一定會爭相吞掉這只小蝦。

……

張秉國從高陵縣回來後,沒有任何反常之處,視察完中白渠,張筠便決定盡快著手關中河渠的加固和修葺,這樣一來,都水監的工作壓力就明顯地加大了,再加上一半的官員都被借調去江淮疏通漕運,剩下的官員們只能日以繼夜地工作,編制河渠修繕方案,估算修葺費用,張秉國本人也是忙得腳不著地,晚上也沒有能回家,直接住在朝房內。

雖然張秉國十分忙碌,但在次日吃午飯時,還是被韋滔叫去了。

張秉國是韋黨人,而且因為他主管都水監,便成了韋滔重點拉攏的對象,漸漸成為了韋黨的骨幹,韋滔找他來也是很正常,前天張秉國陪同張筠去了高陵縣,沒有事先向他匯報,韋滔心中略略有些不舒服。

韋滔的朝房在皇城禮部內,房間寬敞而明亮,韋滔正低頭寫著什麽,韋滔今年已經六十歲了,但他依然精力充沛,思路敏銳,尤其對於權力的欲望,非但沒有半點減弱,反而隨他年紀的增長而更加強烈。

和張筠想鏟除他一樣,他也無時無刻在想著如何除掉張筠,一山不容二虎,他和張筠是權力場上的死對頭,一個韋黨,一個張黨,幾乎整個北唐的朝廷格局,就是圍繞著他們二人轉。

其實張筠的弱點很多,比如他兄弟張垍現在就是南唐政事堂成員,就憑這個,他就可以制造出張筠私通南唐的證據,從而將他扳倒,只可惜張筠得到了李慶安的支持,想扳倒他很難。

韋滔其實也是因此李慶安當時要扳倒崔渙而進入了政事堂,但隨著他翅膀漸漸豐滿後,他便不想再受李慶安的控制,尤其李慶安支持張筠,這令他十分不滿,只見李慶安的力量太強大,讓他有所忌憚而不敢公開反對,但不敢公開反對並不代表他不反對,他在暗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一些堅決反對李慶安的宗室或者大臣也漸漸地投到他的旗下,壯大了韋黨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