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洪武大帝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3/7頁)

既然已經把寶押在了李景隆身上,就只能和他一起走到黑了,李景隆,我再信你一次!

慘敗後的李景隆終於有點清醒了,他算是明白了打仗到底怎麽一回事,不是風花雪月,不是夜臥談兵,而是刀劍刺入身體時那令人毛如悚然的聲音,是四處噴濺的鮮紅的血,是垂死士兵聲嘶力竭的慘叫聲。

李景隆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我真的能夠戰勝朱棣嗎?但是無論他怎麽想,只要朝廷沒有命令撤換指揮官,他還是幾十萬人的統帥。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沒有其他辦法了,且把死馬當活馬醫吧。

戰敗之後,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頓自己的部隊,並在這裏準備下一次的決戰。

他很清楚,雖然他可以以勝敗乃兵家常事來開脫自己,但如果他再次失敗,那可就不是常事了。手握幾十萬重兵卻不斷輸給人數少於自己的北軍,別說回到京城無法交待,就連部下的臉色也是不會好看的。

他畢竟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他還是要面子的。只要擊敗朱棣,就一定能挽回自己的聲譽。

可是擊敗朱棣又談何容易,很明顯,這位兒時夥伴的軍事能力要遠遠強於自己,手下的士兵雖然不如自己的多,質量卻比自己的高,還有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蒙古騎兵,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要想擊敗他,必須尋求幫助。

找誰來幫助自己呢,這個世上有人可以與朱棣匹敵嗎?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為他打敗朱棣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確實找對了人。

李景隆的心裏總算是有了底,他開始認真謀劃進攻的準備。

其實在李景隆看來,自己打不過朱棣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南軍的實力比不上北軍。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間的根本差距在於決心。

此時,勝利的朱棣正面帶笑容的慶祝自己的勝利,但他的內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對他而言,每一次戰鬥都是決戰,從他起兵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經背上了反賊的罪名。除了那幾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腹外,天下是沒有幾個人支持他的。

面前這些興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過嗎,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在某一個夜晚把自己的腦袋拿去求一個官位,我有著過人的軍事天賦,我的鐵蹄曾踏遍蒙古,縱橫千裏,但我並不是皇帝,我可以擊敗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擊敗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淪為死囚!

這實在是一筆風險極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每一戰都可能是最後一戰,日復一日的精神壓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須不斷的以性命相搏!而這絕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輸掉戰爭還可以回家,實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敗,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不得不玩一場絕對不能輸的遊戲。

在死神陰影籠罩下的朱棣必須面對新的挑戰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經發出了進攻信號,而他一定要去應戰,並擊敗他。對朱棣而言,獲得勝利已不是為了奪取皇位,而是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340),李景隆在做好準備後,帶領著他的大軍出發了,他的目標是白溝河,他將在那裏和自己的幫手會合。

他的幫手有兩個人,一個是武定侯郭英,另一個是安陸侯吳傑。這兩個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在即將開始的這場戰役中,他們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郭英和吳傑固然是不錯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幫手並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準備從德州發動進攻時,朱棣也通過他的情報網絡得知了這一軍事情報,對於李景隆這樣的對手,他並不擔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過是一頭羔羊,還肩負著為他運送軍需物品的運輸大隊長職務。

他輕松的給諸將分配軍事任務,而經過前兩次的戰役,朱棣的軍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眾人的承認,他們相信只要跟著朱棣,就不用懼怕任何敵人。

如以往一樣,朱棣還詢問了李景隆手下將領的名字,當得知李景隆軍的先鋒由一個叫平安的人擔任時,他的部下驚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貫冷靜的面容上居然閃過了一絲驚慌的表情。

應該說李景隆在這次戰役中還是做了幾件正確的事情,挑選都督平安為先鋒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對於朱棣而言,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敵人。此人不但作戰勇猛,而且他對付朱棣還有一個旁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曾經是朱棣的部下,並跟隨作戰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樣,要和這樣一個知曉自己底細的人作戰,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