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帝國飄搖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愛與恨的邊緣】

萬歷五年(1577)的奪情事件結束了,張居正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事實證明,以眼前這些小嘍羅的實力,是動不了張大哥分毫的,自打嚴嵩、徐階、高拱這批高水平選手退役後,江湖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張居正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所以他越發有恃無恐,推行自己的政令,誰不聽話就滅了誰,自從趕走高拱後,內閣中只剩他一人,為體現民主風格,他又陸續提拔幾人入閣,先是呂調陽,然後是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當然了,這幾位仁兄雖然籍貫不同,愛好不同,高矮胖瘦長相各異,但對於張居正而言,他們是同一類人——跑腿的,有著共同的優點——聽話。

但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對於這四個人,他還是看走了眼,至少看錯了一個。

除了工作上獨斷專行外,張居正還常常對人說這樣一句話:我非相。

這句話看上去十分謙虛,表明我張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這句謙虛的話還有下半句:乃攝也。

綜合起來,這就是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

我不是宰相,而是攝政。

所謂攝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職權的人,對張居正而言,宰相已經是小兒科了,只有攝政才夠風光。一個平民竟然如此風光,如果當年廢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活過來。

但張居正明顯是不怕詐屍的,他受之無愧,並在家裏掛上了這樣一副對聯:

〖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副對聯用黃金打造,十分氣派,但要換在以前,這是個要人命的東西。因為所謂太嶽,就是張居正的字,而眾所周知,對聯的下半句要高於上半句,如此一來,張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張居正非但沒有拒收,還堂而皇之地裱起來,就差貼在門口當春聯用了。

但一個人天下無敵太久,老天爺也會不滿的,畢竟他老人家喜歡熱鬧,於是在冥冥之中,他給張居正找來了兩個敵人,一個是他的上級,一個是他的下屬。

張居正的上級,就是皇帝。

說起這二位的關系,實在是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綜合說來,這是一個由愛生恨的故事。

萬歷皇帝朱翊鈞,嘉靖四十二年(1563)出生,是隆慶皇帝的第三個兒子,這位仁兄運氣很好,六歲就立了太子,四年後又死了爹,直接當了皇帝,比起他那位連個太子名分都沒有,提心吊膽當了三十多年王爺的爹來,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而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履歷,你就會發現,這位被譽為明代第一懶人的皇帝,實際上曾是一個無比聰明勤奮的人。

萬歷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從小認字很早,而且很懂事,雖然不用他幫家裏做飯,打洗腳水,但他也知道父親死得早,母親一個人不容易,要想維持住這個家,就得靠張先生。

這是他的母親告訴他的,在近十年的時間裏,他對此深信不疑。

他和張先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父親剛死的時候,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十分危急的時刻,萬惡的高老頭(高拱同志)欺負他年紀小,他媽又是個寡婦,準備把他的皇位奪走,讓他下崗走人,關鍵時刻,張先生出現了,這位蓋世英雄拯救了他們母子,並趕走了邪惡的高老頭,在偉大的張先生的幫助下,好人戰勝了壞人,世界再次恢復了和平。

這大概就是萬歷對張居正的第一印象,而此後母親的種種言行也加深了他對張先生的好感。

由於父親死得早,他的小學教育基本上是由張居正完成的,這位首輔大人可謂多才多藝,除了處理政務外,對他的學習也絲毫不放松,閑來無事還編了一本書,叫做《帝鑒圖書》。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今天搞一個優秀少兒圖書評選,這本書絕對可以名列前茅,在此書中,張居正特意挑選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壞事三十六件,每件事情都配有插圖,類似於小人書,講明白為什麽好,為什麽壞,相信只要不是白癡,就一定能看得懂。

為了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張居正確實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但編了書,還每天跑來給小皇帝講故事,指著書上的插圖,告訴萬歷,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

萬歷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對這個既幫自己幹活,又給自己講故事的張先生,他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甚至於每次張居正上朝時站在他的面前,他都覺得過意不去:張先生站著,我怎麽好意思坐著?

問題在於皇帝沒法站著上朝,於是他給了張居正一個特殊待遇,每到夏天熱時,張居正的身邊就站著兩人,專門給他扇扇子;冬天冷時,張居正的腳底下總有一塊鋪好的氈布(當然,別人是沒有的),當旁邊的諸位同僚擦汗打哆嗦時,張先生這裏卻是氣定神閑,搞得大家總仰天長嘆:人和人就是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