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一章 皇太極(第2/5頁)

“奴死之耗,與奴子情形,我已備得,尚復何求?”

這句話的意思是,努爾哈赤的死訊,他兒子的情況,我都知道了,還有什麽要求呢?

談來談去,就談出了這麽個玩意。

談判還是繼續,到第二年(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又派人來了。

可這人明顯不上道,談判書上還附了一篇文章——當年他爹寫的七大恨。

但你要說皇太極有多恨,似乎也說不上,因為,就在七大恨後面,他還列上了談判的條件,比如金銀財寶,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點東西嘛,還把死去的老爺子搬出來,實在辛苦。

袁崇煥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條批駁了努爾哈赤的著作,同時表示,拒絕你的一切要求。這意思是,雖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談歸談,死人我也不買賬。

過了一月,皇太極又來信了,這哥們明顯是玩上癮了,他竟把袁崇煥批駁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條批駁了一次,當然正事他也沒忘了談,這次他的胃口小了點,要的東西也減了半。

文字遊戲玩玩是可以的,但具體工作還要幹,在這一點上,皇太極同志的表現相當不錯,就在給袁崇煥送信的同時,他發動了新的進攻,目標是朝鮮。

天啟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鮮,朝軍的表現相當穩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經打,一個月後平壤就失陷了,再過一個月,朝鮮國王就簽了結盟書,表示願意服從後金。

朝鮮失陷,明朝是不高興的,但不高興也沒辦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裏比較困難,實在沒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袁崇煥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皇太極沒有談判的誠意。

話這麽說,袁崇煥也沒閑著,他也很忙,忙著砌磚頭。

自打寧遠之戰結束後,他就開始修墻了,打壞的重砌,沒壞的加固。他還把幾萬民工直接拉到錦州,搶工期抓進度,短短幾個月,錦州再度成為堅城。

此外,他還重新占領了之前放棄的大淩河、前屯、中後所、中右所,修築堡壘,全面恢復關寧防線。

光修墻是不夠的,為把皇太極徹底惡心死,他大量召集農民,只要來人就分地,一文錢都不要,白送,開始大規模屯田,積累軍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皇太極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袁崇煥沒有談判的誠意。

到了天啟七年(1627)五月,老頭子的身後事辦完了,朝鮮打下來了,錦州修起來了,防線都恢復了,屯田差不多了,雙方都滿意了。

打吧。

天啟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極率六萬大軍,自沈陽出發,進攻錦州,“寧錦大戰”就此揭開序幕。

此時出戰,並非皇太極的本意,老頭子才掛了幾個月,遺產分割、追悼會剛剛搞完,朝鮮又打了仗,實在不是進攻的好時候,但沒辦法,不打不行——家裏鬧災荒了。

天啟七年,遼東受了天災,袁崇煥和皇太極都遭了災,緊缺糧食。

為解決糧食問題,袁崇煥決定,去關內調糧,補充軍需。

為解決糧食問題,皇太極決定,去關內搶糧,補充軍需。

沒辦法,吃不上飯啊,又沒處調糧食,眼看著要鬧事,與其鬧騰我不如鬧你們,索性就帶他們去搶吧。

對於皇太極的這個打算,袁崇煥是有思想準備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備齊了炮彈,靜靜等待著後金搶糧隊到來。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順風順水,官也升了,權也大了,聲勢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屬下十分服氣。

不服氣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滿桂。

其實滿桂和袁崇煥的關系是不錯的,他之所以不服氣,是因為另一個人——趙率教。

在寧遠之戰時,趙率教駐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滿桂感覺要撐不住了,就派人給趙率教傳令,讓他趕緊派人增援。

可趙率教不去。

因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這麽多人,你的兵比我還多,誰增援誰?

所以不去。

當時情況危急,滿桂倒也沒有計較,仗打完了,想起這茬了,回頭要跟趙率教算帳。

於是袁崇煥出場了,現在他是遼東巡撫,遇到這種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但是他萬沒有想到,這把稀泥非但沒有和成,還把自己給和進去了。

因為滿桂根本不買賬,非但不肯了事,還把袁崇煥拉下了水,說他拉偏架。

原因在於,寧遠之戰前,滿桂是寧遠總兵,袁崇煥,是寧前道。滿桂的級別比袁崇煥高,但根據以文制武慣例,袁崇煥的地位要略高於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