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九章 陰謀(第4/7頁)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別是崇禎年間,十幾年裏,文臣無數,光內閣大臣就換了五十個,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歷史的,估計也不認識,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錢謙益。

錢謙益,字受之,蘇州常熟人,萬歷三十六年進士,名人,超級名人。

錢謙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於,他有個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關於這個人的是是非非,以後再說,至少在當時,他就很有名了。

因為他不但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且是東林黨的領導。閹黨倒台,東林上台,理所應當,朝廷裏從上到下,基本都是東林黨,現在領導要入閣,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連錢謙益自己都認為,抓鬮只是程序問題,入閣只是時間問題,洗個澡,換件衣服,就準備換單位上班了。

可這世上,越是看上去沒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作弊】

錢謙益入內閣,一般說來是沒有對手的,而他最終沒有入閣,是因為遇上了非一般的對手。

在崇禎十余年的統治中,總共用過五十個內閣大臣,鑒於皇帝難伺候,下屬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幹了幾個月,就光榮下崗。

只有兩個人,能夠延續始終,把革命進行到底,這兩個人,一個是周延儒,一個是溫體仁。

雖然二位兄弟在歷史上的名聲差點(奸臣傳),但要論業務能力和智商,實在無與倫比。

不幸的是,錢謙益的對手,就是這兩位。

之所以要整錢謙益,不是因為他們也在吏部候選名單上,實際上,他們連海選都沒入,第一輪幹部考察就被刷下來了。

海選都沒進,為什麽要坑決賽選手呢?

因為實在太不像話了。

海選的時候,錢謙益的職務是禮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禮部左侍郎,溫體仁是禮部尚書。

同一個部門,副部長入閣,部長連決賽都沒進,豈有此理。

所以兩個豈有此理的人,希望討一個公道。

在後世的史書裏,出於某種目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歸類都是奸臣,也就是壞人。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至少在當時,這兩位壞人,都是弱勢群體。

在當時的朝廷,東林黨勢力極大,內閣和六部,大都是東林派,所以錢謙益基本上算是個沒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溫部長和周副部長認為,讓錢副部長就這麽上去,實在太不公平,必須鬧一鬧。

於是,他們決定整理錢謙益的黑材料,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找到了一個破綻,七年前的破綻。

七年前(天啟元年)。

作為浙江鄉試的主考官,錢謙益來到浙江監考,考試、選拔、出榜,考試順利完成。

幾天後,他回到了北京,又幾天後,禮部給事中顧其中上疏彈劾錢謙益,罪名,作弊。

批判應試教育的人曾說,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進士科舉,罪大惡極。

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恰當的,因為客觀地講,高考上榜的人,換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舉人可以想想,進士可以做夢。

明代考完,如果沒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處級(舉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學畢業,如果沒有意外,且運氣好點,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進士考試,每三年一次,每次錄取名額,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現在高考,每年兩次,每次錄取名額……

所以總體說來,明代的進士考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高級公務員選拔。

只要考中,學歷有了,工作有了,連級別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擠破頭,怕擠破頭,就要讀書,讀不過,就要作弊。

鑒於科舉關系重大,明代規定,但凡作弊查實,是要掉腦袋的。但由於作弊前景太過美妙,所以作弊者層出不窮,作弊招數也推陳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為四種。

最初級的作弊方式,是夾帶,所以明朝規定,進入考場時,每人只能攜帶筆墨,進考場就把門一鎖,吃喝拉撒都在裏面,考完才給開門。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學們開動腦筋,比如把毛筆鑿空,裏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硯台裏面夾藏,更牛一點的,就找人在考場外看準地方,把答案綁在石頭上扔進去,據說射箭進去的也有。面對新局面,朝廷規定,毛筆只能用空心筆杆,硯台不能太厚,考場內要派人巡邏等等。

這是基本技術,更高級一點的,是第二種方法:槍手代考,明朝的同學們趁著照相技術尚未發明,四處找人代考。當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準考證上,還加上了體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無須,高個等等。

以上兩項技術,都是常用技術,且好用,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所以流傳至今,且發揚光大。今日之大學,繼承前輩遺志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