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雜談篇】 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

月光太白書友問:今文經和古文經之爭.為什麽會牽涉到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這種根本呢?其原因就是部分研習古文經學的大儒在自己的學術中添加了大量的黃老之學,這對治國有助益,可以再用外儒內黃的治國之道,重新以法治國,大漢律最大。但研今習文經學的大儒卻做不到這一點。

===

自西漢以來就開始了的經今古文學派的論爭,在整個東漢時期始終沒有停止過它們之間的鬥爭。

東漢初,劉秀為了拉攏古文經學派,曾決定立《左氏春秋》博士,結果遭到今文博士們的激烈攻擊,公卿大臣們也群起反對,《左氏春秋》博士不久就被廢除。漢明帝時,允許《左傳》、《谷梁》、《古文尚書》、《毛詩》等四經可以公開傳授,但不立博士。這就是說,東漢政府雖然作了一些讓步,但還不承認古文經學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政治舞台的正路。在整個東漢時期,古文經學一直未立博士。

儒家典籍經秦始皇焚燒後,至漢復傳,因書寫所用的文字不同而分為今文、古文。靠老儒生的記憶,背誦而傳出的,並且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的,稱為“今文經”;私人收藏與孔壁發現的,用戰國時期的籀文寫成的,稱為“古文經”。漢代,今文經立於學官,有五經十四博士,而古文經只在民間流傳。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授和多次傳抄,至東漢末年,當時的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僅字體不同,而且內容也不一致,必須首先進行整理,才能進行注釋。

東漢時期,今文經學還是官方學術的主體,從洛陽的太學到州郡縣所設立的官學,傳授者都是今文經一些著名的經師,他們所著錄的弟子,往往成千上萬。但從發展趨勢看,今文經由於其本身的弱點而日趨衰落。今文經學最大的弱點,一個是妖妄,一個是繁瑣。今文經用讖緯說經,充斥著荒誕不經的迷信邪說,這些邪說曾經獲寵於一時,但它的欺騙性逐漸被戳穿,也就逐漸被蔑視。

古文經學的一個特點是“通訓詁”,“舉大義”,“不為章句”。與今文經學比較,古文經學是一種簡單明了、思想犀利的學術。由於這種特點,東漢時期古文經學發展很快,它雖然未立學官,卻逐漸成了私學的主流。在學術方面,古文經學取得了很大成就。東漢一代,古文經學的大師輩出,如桓譚、班固、王充、賈逵、張衡、許慎、馬融、鄭玄等人。在古文經學的訓詁和注釋方面,成就最大者是許慎、馬融、鄭玄三人。

==

東漢末年,今、古文經學嚴重對立,互相攻擊。漢代經學內部今、古文兩派的長期對峙,造成了派系錯綜林立的狀況,以致互相攻訐,勢不兩立。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學術角度而言,統一經學都是一種必然趨勢。

鄭玄是古文經學集大成者。鄭玄遍注古文經,但他並不墨守成規,能夠擇善而從,兼采今文經學的某些說法,形成了自己的學派,號為“鄭學”,成為魏晉以後經學的主流。鄭學興起以後,今文經學已退居次要地位,古文經占了上風。

自鄭玄所注諸經行世,此前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再為人們所遵信,並逐漸被摒棄、淘汰。於是,鄭注古文費氏《易》流行,而今文的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遂廢止;鄭注《古文尚書》流行,而今文的大夏侯、小夏侯和歐陽三家《尚書》便散失;鄭箋《毛詩故訓傳》流行,今文的齊、魯、韓三家《詩》即不顯;鄭注《三禮》流行,大、小戴和慶氏《禮》遂不行;鄭注《論語》流行,魯、古《論語》終散佚。一時之間,鄭玄的經說壓倒了其他各家經說。由於經生皆從鄭氏,經學幾乎成了鄭玄的一統天下,“鄭學”也幾乎成了經學的代名詞,正所謂“經學至鄭君一變”。

早期儒學講仁義,比理學的忠孝要合理、人道一些。但是儒學的邏輯有問題。在白馬會議上,對於湯武的爭論說明儒學存在內部的寥誤。所以早期的儒學其實是一個中庸的、模糊的實踐處世方式,子有許多地方不語,並非嚴密的哲學。但其理論並不可行,皇帝只是利用之,外儒內法,或者外儒內黃(老)。王莽的失敗標志著早期儒學的破產。

中國封建歷史從戰國時代到後來的秦並吞天下合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為正統治國思想,雖然到了後來的西漢,漢武帝劉徹以董仲舒為首的提倡:“罷黜百家,獨遵儒術”思想,一直到了後來的中華民國,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直至現在,我們都有流淌著儒家思想的,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國影響之大,之深遠。但是,話說回來,中國古代封建歷朝歷代,大都是“外儒內黃”,也就是說是以“黃道”(黃是道家的鼻祖人物)來治國治民的!可見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其生命力絕對不遜色於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