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

作者、始發地不詳

商周時期,人們在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弩,秦以後人們開始制造並廣泛使用齊發弩,它可以一齊發射數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機).為證實遠古兵器超越時代的先進原理及國家專家對損益連弩發射原理的意見,申報了國家專利,(申報中載明上述原因)我的觀點理論已獲眾專家認同,專利號:ZL022513302。為讓中國史書記載的器物,載入世界史冊特為損益連弩申請了世界發明申請號PCT/CNO3/01067。專利內容摘要:(1)眾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戰時所持的兵器,而連發弩據史書記載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但因其圖本和實物早以失傳,以至於是否存在過這種兵器都是一個迷。(2)本發明創造性地發展了一弓一箭的結構將“連發”變為世界上唯一的現實。(3)本發明再現了一千七百年前古代兵器形態,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提供了佐證。眾專家、記者、民眾在成都武侯祠現場觀看了損益連弩的制作材料、結構和操作效果,電視台實況播放了連弩實物和射擊過程。損益連弩實物已收藏於武候祠博物館。

經譯文、論證、制造、操作實驗所得出科學準確的數據,現對“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句古語進行注釋(以實際操作為序)。

*連弩:利用機械力量連續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連弩,箭匣裏裝十支箭。

*損:減少箭匣裏的箭支數量。(實驗數據:發射4支箭雞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補箭匣內減少的箭支,(損益連弩:隨意增減改動箭支數量的連發弩)

*俱發:總括的有順序的把箭匣裏的十支箭全都發射出去。(實驗數據:6秒射出十支箭)

*謂之元戎:人們稱連弩為主將。

*以鐵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鏃、木杆、羽毛制成,箭在遠距離飛行時,羽毛起平衡作用。而連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與箭匣壁發生阻礙,使箭支無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發射位置。所以連弩的箭采用非常規制法,“以鐵為矢”是科學合理的。連弩的箭采用鐵制就解決了三大問題:(1)由於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鐵制的箭,箭體輕,沒有太大的殺傷力。鐵矢就解決了這個問題。(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大於90度,箭匣裏的矢脫離箭槽倒向反方向,張弓向下俯射時箭支滑落的問題。(3)解決了連續供箭問題,連續供箭,連續發射得以完成。

*矢長八寸:當時孔明對矢的長度為八寸是相當科學準確的。經制造實踐,箭杆超過八寸,箭匣增長,機關互動就不暢通,鐵矢超過八寸重量增加,會影響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於八寸,箭匣縮短,弩的弦臂張開間距小,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矢長八寸”是最佳尺寸。

全鐵的箭加裝羽毛困難,無羽的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達不到遠射武器的作用。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難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使諸葛亮及其後人沒能解決“矢”存在的問題,導致連弩的實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損益連弩機關互動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時部件受陰雨等天氣的影響易變形從而使連弩發射機關失靈,而被軍事部門冷落,直至消失。人們對它深奧玄妙的組合,神奇的功能、獨特的箭矢記載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損益連弩功能數據:

容箭量10支,矢長八寸(古尺),弩長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

射程:鐵矢50米(連弩射程依據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變),普矢(無羽箭《玉海》曰:矢謂之飛槍)120米,單發精確射擊30米全中靶,連發快射6秒鐘射完十箭。

古代的弓與弩(論及諸葛弩,即元戎弩)

論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性能對

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杆和箭羽叁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杆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翎為上品,雁鵝羽為最差,並在東周 時期就能根據箭杆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

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叁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國,新興的叁棱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愈合,並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